当前版: A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荔湾:实现公办中小学“平躺睡”、推动“邻里花园”遍地开花

解民困纾民忧暖民心

风景优美的邻里花园。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广州市中心城区荔湾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

  从全市率先提出实现公办中小学“平躺睡”到加快推进旧楼宇加装电梯,从一条条碧道落成到“邻里花园”遍地开花,从1到2个工作日办结人才引进入户到新设企业注册半天办结……近年来,各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躬身实践,把建设荔湾成为文化厚重、宜居宜业、充满活力、幸福美丽的国际大都市现代化中心城区的目标愿景,转化成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行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多 通讯员荔宣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通讯员荔宣

  心系民生关切   回应群众“急难愁盼”

  今年9月18日,荔湾区教育局发布《荔湾区公办中小学优质午休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在12月底以前,全区全部公办中小学实现学生午休平躺睡的目标。为让学生在午休时不再憋屈地趴桌子,今年荔湾区全市率先提出用三个多月时间推进在校生“优质午休”这一民生工程。

  转眼来到12月底。近日,荔湾区教育装备和校产管理中心主任周瑞贤透露,荔湾全部公办中小学实现学生午休平躺睡的目标已100%实现,“‘躺平睡’在全区90间中小学落实,包括64间公办学校、26间民办学校,惠及约9万名学生。”

  荔湾是老城区,也是传统教育强区。“十三五”期间,荔湾区新增教育用地20.26万平方米,新开办学校24所,新增学位1.9万个。在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同时,荔湾区更从细微处着手,推动孩子们午睡环境的改善。

  周瑞贤介绍,为解决场地问题,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充分调动学校场室资源,优化调整空间,部分规模较小的学校充分挖掘可利用的空间,有的学校在教室内或教室外的走廊上安装了可折叠午休柜,有的学校利用瑜伽垫拼凑桌椅或席地而睡,有的学校在窗户和走廊挂上了遮光窗帘。“10月底就实现了所有公办学校‘躺下来’。”周瑞贤表示,对于经费困难的,荔湾区教育局则从教育发展基金里统筹。

  截至今年11月底,580多万元被投入到午休硬件环境的提升,同时,各学校加强优质午睡管理,如引导组织学生有序打扫、整理床铺等,提升学生午睡质量,培养自理能力。“投入不算大,对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而言,却是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周瑞贤说。

  荔湾区民生底子不薄,但存在人口密度大、人口老龄化重、公共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公共资源服务供不应需的矛盾依然突出。

  补短板、强服务  成为荔湾民生工作着眼点

  推动旧楼加装电梯也是荔湾老城区的特色民生项目。位于荔湾区彩虹街道周门街的“玻璃屋”是广州首个街道旧楼加装电梯工作服务站。

  街道工作人员刘波介绍,“玻璃屋以退休老党员为主体,为全市有加装电梯需求的居民热心提供政策解读、规划咨询、拆局释疑、指引排忧服务。”近两年,随着装梯工程的深入,留下的多是技术难度更大、矛盾更复杂的加装工程。彩虹街道玻璃屋党支部坚持敢于啃硬骨头的作风,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截至11月30日,协助街道成功加装电梯131部,帮助3670余户家庭解决了下楼难的问题,惠及1.1万余居民。志愿者团队今年还接待来自全市的咨询人数2888人次、团体101个,外借会场128场次,并首创先河完成“剪刀梯”“外挂梯”“长廊梯”等高难度加装工程验收工作。

  针对装梯后出现的“无人管”“不会管”“监管难”等维保难题,荔湾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探索电梯事务社区治理新模式。今年荔湾区推出“电梯托管管家”服务,选取几家具备物业管理经营资质的A级电梯公司和物业公司参与电梯托管,得到广大群众欢迎。该局还通过加强信息共享,完善电梯应急救援体系。此外,荔湾区还把加装电梯的使用管理纳入社区治理范围,使加装电梯的治理与监管同步,搭建的电梯事务社区治理平台在全市率先实现191个社区全覆盖。

  活跃在群众最需要、最关切的民生一线,荔湾区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荔湾区卫健局开展免费“两癌” (宫颈癌及乳腺癌)筛查民生实事,呵护无业失业贫困女性健康,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民政局加快推进全区22条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颐康中心)建设,为老人搭建家门口“一条龙”养老服务;各街道推出长者家居环境适老化改造,把关切延伸到群众最身边……

  改善城区面貌 打造都市生活“诗与远方”

  位于广佛交界的荔湾区大沙河碧道近期完工,靓丽如画,吸引市民纷至沓来。“芳村没有大公园,大沙河湿地就在地铁站附近,是我们一家三口周末的好去处。妈妈喜欢到附近的花鸟鱼虫市场买鱼,爸爸喜欢户外散心,我就陪他们走一走。”芳村居民苏女士说。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有“眼前急难愁盼的纾解,更有都市生活的诗与远方”。荔湾北片隶属老城区,城建密度大,公共设施逐渐老旧、公共空间活动不足,而南片正处于发展建设的过渡阶段,群众休闲活动的空间并不多。今年,荔湾区把碧道、邻里花园建设作为城市精细化品质化管理、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两项重要举措推进落实。

  “城市碧道建设”被纳入今年荔湾十大民生实事项目。荔湾区农水局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立党员突击队,集中攻坚堵点、难点问题。

  今年,荔湾区碧道建设任务20.3公里,截至10月底,实际建成碧道总长度26公里,纳入荔湾今年十件民生实事的共4条碧道、5.3公里,均已完成主体建设工程。聚龙湾示范段为市民提供珠江边难得的亲水空间,大坦沙岛中轴线碧道示范段打造出“一廊四景”城市花园式河涌景观。去年,荔湾区启动邻里花园行动,以政府引导、居民参与的形式,在各街道打造社区推窗见绿的楼下小景,营造和谐邻里空间。

  荔湾区昌华街道如意坊社区坐落在黄沙大道西侧,背倚珠江。今年,荔湾区昌华街道机关第一党支部与区委办公室党总支共同认领了如意坊社区“一花一草一绿岸”民生微项目,为群众打造出一片休闲地。

  荔湾区站前街道则聚焦老旧小区绿化景观不足问题,在荔湾区住建局的指导下,在侨苑社区陈岗路2号大院17-19号建成一个约1000平方米的邻里花园。截至去年12月底,荔湾区累计完成邻里花园建设138个,在此基础上,今年荔湾区再建成邻里花园22个。

  优化营商环境  同人民群众干在一起

  从递交材料到审核通过,人才入户办理要经历多少天?在荔湾,答案是1到2个工作日。而根据广州市人社局关于人才引进文件规定及有关工作要求,人才引进入户全流程网办业务的窗口受理和部门审核工作在用人单位网上提交申请后的20个工作日内完成,有特殊情况的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

  把法定办理时限压减18至19个工作日,是荔湾区人社局着力打造优良营商环境一个关键之举。

  荔湾区人社局人才服务办负责人吴瑶介绍,早在2019年10月上旬,荔湾就在全市率先探索实施“学历类引进人才入户”全流程网办,并在2019年12月5日开通“全类别人才引进入户”全流程网办服务,成为广州市各区中首个实现“全类别人才引进入户”工作全流程网办的行政区。

  “人才引进入户分为学历类、技能类、职称类三大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申请材料的审核,我们要核实每一项信息的真伪,比如打开很多个网页去核实学历、职称、技能证书、社保信息、所在企业注册地址等信息。”吴瑶解释,他们要保证去伪存真的同时,真正服务到有需要的人才。“我们把4个审批环节优化为2个,科室内部通过人员调配,实行专人专配,必要时加班加点审批,再通过大数据手段,加快信息核实的速度。”吴瑶说,通过全流程网办及优化提速,让引进人才更切实地享受到便捷服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荔湾区人才引进业务办理量2010宗,同比增长52.27%。

  就在今年11月中旬,荔湾区人社局同区委组织部、区住建局等单位指导西关租赁公司将108套存量公房升级改造为人才公寓,并首次面向区内符合条件的人才申请承租,承租的人才可申请获得最长5年、最高100%租金补贴。首批房源推出后便得到区内人才的踊跃申报。今年,出于疫情防控以及服务荔湾发展良好势头的需要,荔湾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商事登记中推行注册审批“不见面、网上办、压时办、承诺办、跨省办”等举措,破解企业和群众跨省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等堵点难点。在荔湾,新设企业注册保持0.5天办结,注销登记迈入1日办结时代。

  “使改革更好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荔湾区党代会报告如是表示,这也为“十四五”期间荔湾政务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指引方向。未来五年是荔湾区转换发展方式、释放发展潜力、提升发展能级的关键期、窗口期、机遇期,优化营商环境,聚合发展合力,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也是荔湾党员干部们建设荔湾必须要走的群众路线。

 
     标题导航
海珠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为群众解难题做实事,汇聚“小实事”、筑牢“大民生”~~~
荔湾:实现公办中小学“平躺睡”、推动“邻里花园”遍地开花~~~
   第A1版:头版
   第A2版: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3版: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4版: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5版: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6版: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特别报道
   第A7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8版:专题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身边纸
   第A12版:要闻
   第A13版:要闻
   第A14版:要闻
   第A15版:要闻
   第A16版:广州文明导报
   第A17版:理论周刊
   第A18版:理论周刊
   第A19版:经济
   第A20版:体育·广东
为群众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解民困纾民忧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