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连南民族歌舞团情倾瑶山六十年

瑶族舞剧《瑶山那抹红》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通讯员卓小畴、刘海燕、黄宅裕

  在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成立60周年之际,一本大型精美纪念画册《瑶山长歌》顺利出版发行。

  60年来,百里瑶山活跃着一支红色专业文艺队伍,他们像山鹰一样,不畏骄阳风雨,不惧艰难险阻,翱翔百里瑶山,大地做舞台,高山蓝天作布景,自带汽灯做照明,把演出送到普通百姓之中。他们创造的艺术,走进了深山,也走向了世界,成为粤北瑶山熠熠生辉的明珠。他们就是瑶山那抹红——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

  瑶山明星

  群众走山路来观看演出

  1961年,连阳各族自治县撤销后,连县(现连州市)、阳山、连南、连山等4个县恢复建制。连阳民族歌舞团的大部分同志转入连南,1961年12月成立了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以下简称“连南民族歌舞团”)。

  据介绍,歌舞团成立初期,没有场地和专业练功场,大家克服困难,在公园里练功、到电影院排练。为了创作本土题材的节目,创作人员深入瑶寨体验生活,学习长鼓舞、花鼓舞,女同志则向瑶族姑娘学绣花、积累素材。1962年3月,歌舞团首次到县内汉村瑶寨巡回演出,受到当地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演出历时3个月,很多人举着火把行走十几里山路前来观看。

  20世纪60年代,歌舞团紧跟形势,先后成立文艺轻骑队、文艺宣传队,上山下乡为各族群众演出。在那个文化生活十分贫乏的年代,歌舞团的到来就像过节一样。每到一个瑶寨,瑶族同胞早早地把歌舞团的道具、行李、服装、乐器、汽灯等用具挑上山。刚完成演出任务,下一个寨的瑶胞又把演出用具接力挑到下一个点。如此接力挑担,一直到上山下乡演出结束为止。据陈世菲等老团友回忆:“每到演出的时候,百里瑶山四面八方的山坳便冒出一条条小火龙,走着走着就汇聚成大火龙,延绵不断地向演出场地涌动,壮观无比。”

  为了完成每年160场的演出任务,他们通常分成两个小分队,肩挑行李走遍全县各个偏僻的自然村寨。

  红色山鹰

  最多时一年演出246场

  据统计,歌舞团每年都坚持在县内巡回演出,最少演出70多场。1968年最多时在连南县城、各公社、大队自然村及连山、连县、阳山县城等地共演出246场。演出生活有苦有乐。一次,小分队到寨南的一个过山瑶聚居区演出,演出正在进行中,天空下起毛毛细雨,团友叶洁玲正演着小歌剧《好媳妇》在田野上劳作的情节,一个过山瑶老阿婆手里拿着一顶竹笠,走到叶洁玲身边说:“阿妹,下雨了,戴顶帽吧!”这场即兴的戏中戏,让台下观众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歌舞团在艰难中发展。“从 1961年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20多年时间里,在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每当遇到人员不足等困难,都得到不少兄弟艺术团体的大力支援。”据歌舞团领导刘海燕回忆,这些兄弟艺术团体包括国营跃进铁厂、北江机械厂、韶关地区采茶团、韶关市歌舞团等。在社会力量的协助下,连南民族歌舞团不断创新,连续推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使连南民族歌舞团在广东省文艺界一直享有一定的美誉。

  1980年,连南民族歌舞团的 瑶族舞蹈《戈邦舞》入选代表广东省专业文艺团体,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获得优秀剧目奖。

  1988年,清远建市,连南划归清远市管辖。民族歌舞团首次代表清远市参加第二届广东省欢乐节,表演大型瑶族风情歌舞《瑶族耍歌堂》,取得圆满成功。

  文化使者

  走出瑶山传播瑶族文化

  连南民族歌舞团正如瑶山的那抹红,搭建起文化的桥梁,让文化浸润着瑶寨汉村壮乡,后来还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各地。

  早在1963年,连南民族歌舞团除了进村入寨演出,还走出连南,到全国其他县市演出,并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文化展演。20世纪90年代,歌舞团开始漂洋过海,先后应邀赴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保加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地区,把瑶族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

  近年,连南民族歌舞团(民族文化传习中心)推出《瑶颂·瑶族舞曲》实景演出,为国内外游客演出700多场;连续举行的十二届中国(连南)瑶族文化艺术节,都由歌舞团担纲主演。连南民族歌舞团已成为连南的一张亮丽名片。

  自建团以来,连南民族歌舞团一直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和作品创作。2019年10月,在歌舞团工作了39年的何卫民从团长岗位上调到县文化旅游发展中心工作,继续从事文化相关工作,韦树安接棒担任团长。两人从2017年起合作参与打造的瑶族舞剧《瑶山那抹红》,历经四年多的磨砺,最终成为“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42台参演剧目之一。

  今年9月24日晚,“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闭幕式在北京民族剧院举行,《瑶山那抹红》荣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圆梦奖之优秀剧目奖。

 
     标题导航
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闭幕 共产生57个金奖、91个银奖、125个铜奖~~~
~~~
老“河源县电影院”放映器材大搬家~~~
江门构建多元共治市场监管新模式~~~
克服特枯来水年份造成的困难~~~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
~~~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3版: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③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经济
   第A10版:湾区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深壹度·对话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教育周刊
   第A15版:求学指南
   第A16版:体育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广东奖牌总数全国第一
连南民族歌舞团情倾瑶山六十年
500多件套电影史料“住”进博物馆
让监管情况一目了然
韩江供水和水质保持稳定
韶关成立两大生态研究院
分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