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在广东省佛山市圆满闭幕,来自全国的博士后团队同台竞技,贡献了一场“科技盛宴”。
经过3天的激烈角逐,四个组别共产生57个金奖、91个银奖、125个铜奖。作为东道主,广东在本次大赛中成果丰硕。据悉,广东组建了3个代表团,共获得47个奖牌,奖牌总数全国第一。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冯嘉敏、黄子宁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枫
意向合作金额逾11亿元
12月20日,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闭幕式在佛山市举行。大赛组委会、执委会成员单位负责人,各参赛代表队、参赛选手、评审专家,战略合作伙伴、大赛支持单位和媒体合作伙伴代表等近2000人参加。
本届大赛于12月18日开幕,以“博采科技精华 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共设创新赛、创业赛、海外(境外)赛和揭榜领题赛等四个组别,约1400个项目以路演和答辩为主要展示形式,线下现场赛和线上“云”参赛相结合。经过3天的激烈角逐,四个组别共产生57个金奖、91个银奖、125个铜奖。
大赛期间,还设置了近9000平方米的博士后工作成果展示专区,各省区市和部分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创新平台参会设展,并借助VR技术手段同步线上布展,吸引1.8万人次参观。
同时,还举办了博士后人才交流与科研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提供2000多个优质岗位,达成工作意向上千人次。200多家企业和40余家全国知名创投机构参加技术交易对接,692个成果转化项目一对一洽谈对接,现场签约项目54个,意向合作金额11.27亿元。
全国高手“佛山论剑”
闭幕式当日,大赛组委会、执委会在佛山潭洲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获奖选手代表媒体见面会,通报大赛成果,介绍大赛经验,交流大赛体会。
记者从会上获悉,作为东道主,广东在本次大赛中成果丰硕。广东积极响应号召,组建3个代表团(广东省、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共4000多人报名参赛,有1076人共208个高水平项目入围总决赛。共获得47个奖牌,奖牌总数全国第一。其中金奖10个、银奖12个、铜奖25个。奖牌数和金牌数分别占全国的18%和17.5%。
值得一提的是,54个现场签约项目中,意向落户广东的有28个。这些成果,有力促进了广东博士后成果转化、招才引智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掀开了广东进一步吸引青年高层次人才新的一页,开启了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新篇章。
来自全国的博士后团队同台竞技,贡献了一场“科技盛宴”。在媒体见面会上,多位获奖选手讲述了他们的参赛经历和感受。广东省代表队选手胡振华是本届大赛揭榜领题赛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专业金奖获得者。“我们本次参赛的技术是高端微球制剂的关键技术,属于生物医药领域。”胡振华介绍道,这次大赛中遇到了很多同赛道的选手,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多年来在同一行业的同类技术难点上各自持续攻坚,通过这次大赛,有机会汇聚在一起“佛山论剑”,大家都拿出看家本领,各显神通。
胡振华表示:“同行们的先进技术,鞭策我们要更加努力,坚持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未来我们将加快推进技术向产业转化的步伐,推动我们的技术落地孵化。”
声音:
有了选手的鼓励
坚定科研的决心
在媒体见面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表队选手、创新赛其他专业铜奖获得者李小双讲述的故事令人动容。李小双来自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这是中国科学院布局在西北、立足新疆、面向干旱区的国家科技队伍,主要从事干旱区生态、环境、资源领域研究。李小双介绍道:“我们聚焦沙漠化、盐碱化和干旱化三大主要荒漠化问题,以典型特色抗旱、耐盐碱的荒漠植物为抓手进行研究。”
此次来到广东佛山参赛,让李小双激动的是,当她走出答辩现场,很多不认识的参赛选手围过来跟她握手说:“你们的工作肯定很艰苦,但是你们做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是很有意义的。”这让李小双无比幸福,也更加坚定了他们这些年轻科研工作者扎根边疆,绿化荒漠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