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记者马骏 通讯员松湖
东莞正迈入“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新起点,松山湖高新区也迎来了建园20周年。松山湖“而今迈步从头越”,于昨日举行松山湖“改革、创新、再出发”系列政策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不仅重磅发布系列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而且正式对外披露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内容包括核心区、协调区与北湖南山一核四区格局以及各阶段战略目标,并将实施“五大策略”精心搭建好松山湖科学城的“四梁八柱”,从而全面开启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的新征程。
松山湖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欧阳南江,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黄乐瑜,松山湖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委员黄镜铨参加,发布会由松山湖宣传与社会工作局局长王坤主持。
空间布局:北湖南山精心谋划一核四区
今年10月,《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按照《总体规划》,松山湖将山水生态与科学功能有机融合,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双城联动,从而形成“北湖南山、一核四区”的空间布局。
该规划范围包括松山湖高新区大部分区域以及大朗镇、大岭山镇、黄江镇部分区域,分为核心区和协调区。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90.5平方公里(含水域),协调区规划面积41.7平方公里。依托北湖南山的稀缺景观资源,重点依山环湖布局科技研发功能,外围邻近布局中试验证与成果转化功能。
“一核四区”中,“一核”为大装置集聚核心区,位于巍峨山北麓及背山面湖地带,将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带动的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同时,在巍峨山北麓规划建设用地4.4平方公里,保障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装置、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项目落地。
而“四区”中,大学院所集聚区位于松山湖北岸,新材料产业中试验证与成果转化区位于松山湖西南岸及科学城大岭山片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产业中试验证与成果转化区则位于松山湖东部。而深莞科技成果合作转化区,主要位于科学城黄江片区,这里将作为松山湖、光明两个科学城的合作示范区,发展共性技术研发、中试验证产业园区等功能,承接两个科学城的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如是有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生态链等多链融合协同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生态闭环。
战略目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学城
短短20年间,松山湖一次又一次实现成功“飞跃”。2001年10月,东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松山湖建设成未来东莞的经济和科技中心。2010年,松山湖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高新区。2015年,又成功跻身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去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与光明科学城一起成为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现了从一片“荔枝林”到一座“科学城”的“质”的飞跃,掀开了改革、创新、再出发的崭新篇章。“回顾松山湖20年发展历程,松山湖的成长壮大离不开改革和创新。”欧阳南江表示。
这一重磅《总体规划》明确,松山湖科学城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主要承载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支点,将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为总目标,努力建成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
《总体规划》还提出了松山湖科学城2021年到2035年的“战略目标”。根据规划,到2022年,全面完成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规划布局,开工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和标志性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到2025年,科技实力、营商环境大幅跃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研能力快速提升;到2035年,建成一批全球领先、开放共享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群体性突破,初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主要任务:五大策略搭建好“四梁八柱”
欧阳南江表示,松山湖科学城坚持以“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创新全链条为“四梁”,以重大科技设施、重大科研平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型龙头企业、高端创新人才、高品质城市配套、一流创新环境为“八柱”,倾心尽力构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在《总体规划》的蓝图下,松山湖科学城将如何深耕厚植,近期又有哪些主要任务?欧阳南江回应称,首先是构建基础科研体系,“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材料、信息科学原始创新策源地”。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核心,统筹布局国际一流的前沿基础研究平台、大学和科研机构,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其次是推动核心技术研发,“打造湾区先进制造核心引擎”。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应用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完善产业创新生态,推动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
“加强区域开放合作方面,要构筑国际协同创新枢纽。”他特别提到,松山湖科学城将加强与已有的省重点平台错位联动发展,推动园镇一体化发展;强化与光明科学城、南沙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联动协同发展,建设粤港澳科技创新共同体;深化基础研究领域粤港澳合作和国际交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欧阳南江进一步表示,松山湖还将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争创科研机制体制创新示范区。加强与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授权事项的对接联动,协调推动“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融合发展,对接国际先进通行规则,更深层次地推进科研人才、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等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建设科学新城。加强国际水准的城市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与国际国内科创要素高效互联,率先推进科技应用场景建设,科技引领建设运转高效的智慧城市,生态优先打造山水特色公园城市,营造‘宜研宜业宜居’的科学城以及以人为本‘科学家园’。”欧阳南江表示。
从“荔枝林”到“科学城”
建园20周年活动9日启幕
“12月9日,松山湖将举行建园20周年活动。” 欧阳南江透露,届时将表彰一批典型,奖项主要设置有突出贡献企(事)业、突出贡献人物两大类,激励其对标先进、乘势而上。同时发布一批重点项目,如中心城区和科学公园设计方案,包括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和阿秒激光装置建设。此外,将签订一批合作协议,晚上还将举行一场文艺晚会,全面展现松山湖从“荔枝林”到“科学城”的蝶变之路,所有节目都由园区人员演出。
“过去20年,媒体朋友们兢兢业业地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着松山湖日新月异的发展;未来,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更加需要、更加欢迎大家多多给予关注、报道和支持。”他希望,各媒体一如既往讲好松山湖故事,传播松山湖声音、展示松山湖形象,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