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日,第三十三届全国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在广州召开,论坛以“新理念·新格局:法治化营商环境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来自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法学法律界专家学者、实务工作者、社会工作者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参加论坛。
“作为千年商都,广州近年来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先行先试,作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市场主体和各类评价机构的广泛认可。”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张苏军线上出席论坛并讲话。他表示,论坛以法治化营商环境与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挖掘15个副省级城市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面临的共性问题,展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和区域特色。
文、图/章程、岑柏瀚
主论坛共论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软实力
第三十三届全国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由广州市法学会承办。主论坛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软实力”为主题,由广州市法学会副会长、市司法局局长廖荣辉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法学院院长王轶教授(线上),广东省法学会副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石佑启教授,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中国证券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罗培新教授(线上)分别作精彩主旨演讲。
王轶表示,法治化营商环境涉及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民法典对此做出了明确和完备的回应。民法典从理念、原则和规则多个层面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做出相应的回应。“民法典得到切实实施,就是在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过程中做出扎扎实实的贡献。”
石佑启详细梳理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价值导向、逻辑机理与基本路径。他表示,“公平、透明、稳定、可预期既是优质环境的基本表征,也是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价值导向。”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既要发挥法治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又要依托法治为营商环境建设释放足够的空间,实现法治与营商环境的互动共进。
罗培新为广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所做的工作点赞,他指出,广州和上海都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标杆城市,两个城市在很多方面都可以互学互鉴。“例如,广州率先开展的知识产权证券化运营,全国首创‘拿地即开工’‘插电式服务’,给市场主体以很大的获得感,广州仲裁委制定全球首个互联网仲裁的标准,这些都是切切实实的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广州的优化营商环境,值得上海学习借鉴。”
4个分论坛掀起法治建设“头脑风暴”
当日下午,4个分论坛同时举行,分别围绕“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法律保障与反垄断规制”“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的法律保障”“涉外法治体系建设与制度型开放路径”“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防控及法律应对”等四大主题展开。
4个分论坛分别由全国人大代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广州市法学会副会长肖胜方,广州市法学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张永忠,广州市法学会副会长、广州仲裁委主任陈思民,广州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一级巡视员邓中文主持。
广州市法学会副会长、广州大学法学院院长张泽涛,广州市法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朱义坤,广州市法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黄瑶,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院长陈云良分别作为4个分论坛的点评嘉宾,就发言嘉宾的观点进行了精彩点评。
4个分论坛各有侧重、各出其新,现场气氛热烈,来自不同城市、有着不同背景的法治理论和实践界嘉宾,围绕议题进行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纳智献策法治护航新兴产业、数字经济
如何在激发数字经济活力的同时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如何为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保障?
在分论坛二现场,与会嘉宾从理论、实务不同角度阐述了以法治护航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的意见和建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民事司法保护。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黎炽森介绍该院在构建全链条保护工作格局下,强化知识产权的民事司法保护,分别从树立衡平保护理念、全面提升侵权赔偿数额、积极落实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积极审慎适用禁令制度、进一步强化商业秘密的保护、积极探索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等七大方面展开阐述。
数字化时代的全面到来,也给司法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广州互联网法院副院长田绘围绕“数字化时代司法变革”,分享该院在推动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做出的创新实践。例如,在线诉讼模式从“分离式”向“集成化”演进,整合诉讼咨询、信息查询、材料提交等29项在线诉讼服务,实现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参加诉讼;在线司法服务从“在云端”向“指尖上”延伸,当事人通过一部手机即可实现24小时全天候与法官直接联系。
广州虎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柯磊围绕“网络直播平台治理”这一主题,分享了与用户、与内容生产者、与权利方相关的治理措施。
腾讯公司法务综合部高级法律顾问蒋鸿铭立足源头驱动,介绍了腾讯公司对诉源治理和法律服务做出的探索。
特邀港澳嘉宾交流
湾区法治建设与融合
为充分体现粤港澳大湾区内法治文化交流便捷互通的区位优势,本届论坛特邀香港女律师协会国际主席及另类争议解决方案主席、全国妇联香港特邀代表萧詠仪,澳门法学协进会会长李焕江和澳门法律交流协进会会长黄景禧等港澳嘉宾发言。
萧詠仪表示,“大湾区的法治建设,牵涉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及广东省9个城市,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有三套不同的法律体系,因此如何落实可灵活运作的安排,是刻不容缓的。”她认为,需要提升粤港澳律师在大湾区办案的能力,包括香港律师需要学习内地法律,例如民法典,广东的律师需要进一步认识普通法的运作。在此,业界的双向交流和大学的学术讲座,是提升三地律师的办案能力所不可或缺的。
李焕江围绕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规则衔接问题分享了看法。他建议,在深度合作区里设一个专门的法庭或者在原有的法庭上做一些扩充,“专门审理一些涉外的、涉澳门的案件,尤其是适用澳门法律的案件,这个法庭组成人员可以适当吸纳一些经验丰富的澳门律师、退休法官作为陪审员。”
黄景禧表示,实现粤港澳三地法律体系的衔接、融合,关系到把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本次论坛我看到全国很多专家学者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系列研究,我也从中深受启发。”他认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法律衔接应以人为本,以合作区居民及企业为中心,无论是结合两地制度进行制度创新,还是直接引入澳门或国际制度、抑或保留内地制度并加强普法,都应以合作区居民的满足感及企业的安全感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