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缺乏“美人”,如何美育

  如今,美育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近年来,《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受热捧,校园里的美育课,家庭中的亲子绘画,博物馆、美术馆里人们的身影,都是“以美育人”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生动写照。在物质日益丰沛的现代社会,随着艺术教育的普及、提升,人们的观念也在逐渐转变,更加注重人文素养、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育是一种“刚需”,缺乏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亦言,“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美育的核心是育人,重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启迪思想、润泽心灵。美育绝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教育或面向部分学生的专业教育,而是一门人人都要学习的必修课。当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发掘美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健全的人格、更富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这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

  打造“面向人人”的“大美育”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然而,师资的短板却制约着美育育人质量的提升。日前,《光明日报》刊发文章《三问美育师资建设》,聚焦美育发展中的师资问题。据了解,虽然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2015年的59.9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77.8万人,美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也由2015年的6.5%提高到2020年的7.6%,但师资仍面临结构性缺乏,师资水平质量仍待提升,乡村美育教师岗位“不愿意去”“留不住人”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美育育人,为了人也依靠人。缺乏“美人”,如何美育?高质量的师资建设是美育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此,需要内外挖潜,既要优化校内美育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也要向外要助力,拓展美育新平台、新资源。譬如,学校不妨在文教结合上加大探索步伐,善用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艺术场馆,为更多学生“在艺术馆上艺术课”创造条件;再如,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壮大美育“师资”,让艺术院团专业人才,文化系统高水平专家,民间艺人、匠人,甚至有特长的家长等都能参与其中。如此,一定程度上既能破解当前美育师资短缺的问题,也有助于在扩大社会参与过程中营造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良好美育氛围。只有让人在美育中“美美与共”,才能让更多人在奔向幸福生活的路上同向而行。       (张冬梅)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读懂全球市长论坛·在现场
   第A6版:读懂全球市长论坛·广州奖
   第A7版:广告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要闻
   第A12版:要闻
   第A13版:“双11”狂欢 国潮引领
   第A14版:体育·湾区
   第A15版:求学指南
   第A16版:广告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科技创新助力文物事业推陈出新
“三无”专家入库,走出“四唯”怪圈
线上“助考”,刹车!
明确法律边界,莫让爬虫变“扒手”
小众文化不应靠价格“出圈”
微评
缺乏“美人”,如何美育
幼有所育更要幼有优育
大学生就业去向反映社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