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健身频率如何?你对社区健身设施满意吗?近日,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联合专业调研公司,开展了《广州市居民运动健身行为特征及社区体育设施满意度与需求调查》,并将调查数据对外公布。调查显示,广州居民运动热情高涨,但目前老旧小区的健身设施配套缺口较大;调查建议未来社区体育设施采取室内外结合、多种场地结合的建设模式,提供更有活力、更多元、更有品质的健身场地和设施。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通讯员穗规资宣
67%广州人每周坚持运动
为了解广州市居民健身行为特征、社区体育设施居民满意度与新时期居民健身需求,推动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联合专业调研公司开展了该项调查,调查覆盖广州11个行政区,历时约1个月,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252份。其中,男女比例接近1:1,覆盖全年龄段人群,70岁以上人群0.08%,60~69岁人群2.88%,50~59岁人群8.31%,40~49岁人群15.5%,30~39岁人群26.12%,18~29岁人群38.5%,18岁以下人群8.63%。
那么,广州人的健身频率如何,健身时间又有多长呢?调查显示,广州居民健身热情高涨,以中高频率、较短时间锻炼为主。其中,每周坚持运动的人占67%,这里边男性比例高于女性,有75%的男性表示每周运动,60%的女性表示每周运动。而大多数居民选择的运动时间是0.5~2小时,这一比例占到84%。调查还同时发现,年纪越大,锻炼热情越高。60~69岁的居民中有56%表示每天都有锻炼,70岁以上居民则100%表示每天锻炼。
老旧小区健身设施配套缺口较大
广州人最喜欢什么运动?位居榜首的是散步和慢跑,可见,散步和慢跑对身体素质、技巧、场地要求不高,成为老少咸宜的日常运动项目。而紧随其后的几项受欢迎运动分别是:篮球、羽毛球和器械运动等。
居民都去哪里运动?第一是周边的公园广场;第二是社区内健身场地;第三是自家室内或者庭院。可见,位于居民身边的场所是大家健身的第一选择,场地距离近是提高运动积极性的首要因素。调查分析还显示,50岁以下的人运动场所选择较为多元化,而50岁以上人群选择较为单一,到周边公园广场的人占80%;女性偏好舞蹈健美类项目,因此选择自家室内或庭院比例高于男性;男性偏好球类项目和器械项目,因此对于较专业的场所需求比女性更高,选择学校运动场、公共体育场馆及经营性体育场所的较女性更高。
那么,居民对身边健身设施的评价如何?27%的受访居民表示社区或周边未配置体育设施,这其中又有49%的居民居住在老旧小区。显示目前老旧小区的健身设施配套缺口较大。调查中居民认为目前身边健身设施存在的问题还包括:设施数量和类型少、场地小、设施老旧或损坏,缺少遮阴等。此外,还有缺乏室内场馆、开放时间不足、缺乏相应服务设施、缺乏儿童游戏场所、收费昂贵、被其他功能占用、缺乏老年人活动场所等问题。
应鼓励室内外结合的健身场所建设模式
在被问到希望增加哪些设施时,游泳池、健身步道、羽毛球场需求最大。与此同时,调查还显示,超过半数居民愿意支付合理费用使用品质化健身设施,且男性意愿更高。此外,70%的居民认为有必要在社区配置室内健身场馆,可应对广州炎热多雨的天气;75%的居民支持区域周边学校体育资源开放。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调查对未来社区健身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有不少启示。首先,广州居民运动热情高涨,但当前全民健身设施供给与居民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尤其在老旧小区,供给与需求差距较大;
其次,需重点关注贴近居民身边的场所,挖掘存量用地潜力,增加灵活多样、举步可就的全民健身场地及设施供给。未来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要紧密结合新时期居民多样化、品质化的健身需求,鼓励室内外结合、多种场地结合的建设模式,提供更有活力、更多元、更有品质的健身场地和设施,满足全年龄段、全人群的需求。尤其是健身设施与公园绿地的结合,是居民最喜闻乐见的形式。
此外,应鼓励统筹整合全社会各类资源,积极引导多元主题参与健身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积极推动各类设施向公众开放。
街坊们希望增加这些设施:游泳池、健身步道、羽毛球场。
70%的居民认为有必要在社区配置室内健身场馆,可应对广州炎热多雨的天气;
75%的居民支持区域周边学校体育资源开放。
每周坚持运动的人占67%,75%的男性表示每周运动,60%的女性表示每周运动。
大多数居民选择的运动时间是0.5~2小时,这一比例占到84%。
广州人最喜欢散步和慢跑。紧随其后的分别是:篮球、羽毛球和器械运动等。
居民都爱去这里运动:一是周边的公园广场;二是社区内健身场地;三是自家室内或者庭院。
50岁以上人群对运动场所选择较为单一,到周边公园广场的人占80%;
其中,女性偏好舞蹈健美类项目;男性偏好球类项目和器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