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创新传播,粤剧更鲜活

  用粤剧演绎小学课文《桥》,用演出活动搭建粤剧与校园的“桥”。“非遗文化传学子,粤韵芬芳满校园”活动日前在天河区华景小学举行。活动中,来自越秀区大南路小学的同学们用粤剧的形式演绎了小学课文《桥》,并向在场的小观众介绍了粤剧常识。

  振兴粤剧要从娃娃抓起,这是许多粤剧界前辈的共识。只有未来“小主人”真正认识它、喜欢它、传播它、弘扬它,粤剧这一岭南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后继有人、薪火相传。近年来,不乏专业机构和热心人士,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力推动“粤剧进校园”,或组织名家进校园演出,或开展粤剧艺术培训,或进行粤剧知识传播,对粤剧的宣传和推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近日,“粤剧进校园”广州市中小学高水平团队粤剧交流展演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举行,受到各区师生们的欢迎。

  有识之士在推动“粤剧进校园”过程中发现,传统粤剧在题材方面比较狭窄、陈旧,较多演绎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故事,无论内容还是表演形式,与现代中小学生认知都存在疏离感,照抄照搬未必合适。大胆探索、创新形式,在符合中小学生审美需求与宣传推广粤剧艺术之间寻找结合点、平衡点,从而提升粤剧推广效率,成为一件具有紧迫性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就作了一次全新的、有益的探索——受大南路小学委托,将小学五年级课文《桥》改编成粤剧课本剧,排练完成之后,“送戏”到其他小学,在同龄人中“圈粉”。

  一次小创新,富有大启迪。剧本是自己的课本,内容是熟悉的课文,就地取材,题材上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更加深了他们对粤剧表现形式与表演艺术的理解;演员是小学生,观众也是小学生,演员与观众毫无距离,台上与台下互动频频,无形中放大了粤剧传播效果。以《桥》为“桥”,搭建起粤剧进校园之路,让“南国红豆”种子在孩子心田播撒。

  每一次创新都值得期待,每一次探索都值得鼓励。传统文化需要在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同样,传统文化普及工作也需要不断创新传播手段。

  (连海平)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聚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第A3版:聚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国内
   第A8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身边纸
   第A11版:经济
   第A12版:湾区
   第A13版:生活周刊
   第A14版:生活·汽车
   第A16版:文化·每日闲情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第T13版:惠州专版
   第T14版:2021“湾区楼市风云榜”惠州榜评选特刊
   第T15版:2021“湾区楼市风云榜”惠州榜评选特刊
   第T16版:2021“湾区楼市风云榜”惠州榜评选特刊
创造机会让人人尽展其才
创新传播,粤剧更鲜活
医美广告也该“整形”了
电动自行车上牌,迈出第一步
别那么好奇行不?
磨砺反垄断之剑 为市场公平清障
南山团队 中流一柱
盘活闲置,变浪费为消费
统计家长身份,你想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