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拜托!APP请别“太懂我”

  评论员观察

  你在跨平台使用智能设备应用程序时,有没有这样的困惑——还在浏览楼盘信息,就接到销售电话;注册完会员,推销短信就铺天盖地;搜索过一个物品,就频频收到类似产品广告……

  所有这类困惑都归因于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当网络运营者违背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展开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当企业的数据安全管控能力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非法获取、滥用、泄露个人信息的风险就发生了。原本,“懂我”的APP才会提供更精准便捷、更个性化的服务。然而,过度索取权限、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和强制用户使用定向推送功能等现象的出现,让人们担心APP“太懂我”会导致个人隐私被侵犯。

  APP“懂”与“太懂”的所谓两难,其实包含着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的平衡问题。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正是为了依法有序的利用。在手机应用平台上,如何才能锁紧个人信息保护的“安全锁”?运营者究竟该怎样设计让数据更好为用户服务的方案?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自1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个人信息安全将得到全方位保护,治理APP在全新法律框架下面临新的契机。

  个人信息处理者作为主要义务人,应当充分尊重用户的知情同意权,承担起个人信息安全保障的“看门人”义务。开展公开或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等高风险处理活动的,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全社会应当通力合作,推动多方共治、协同联动,兼顾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真正把依法治理要求落在实处。

  具体来说,在互联网生态中,只有平台企业履行好“看门人”义务,全面赋予用户对个人信息处理的知情权、决定权,才能高效地实现个人信息保护。譬如,针对跨平台广告推送泄露用户隐私的问题,互联网平台的关联公司应当严格按照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共享个人信息。同时,平台企业应当依法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个人提供便捷的拒绝方式,打破自动化决策的“算法黑箱”。

  对个人来说,加强隐私保护意识是必要的。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他人信息权益造成损害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就必须承担损害赔偿等侵权责任。这将大为减轻受害人的举证负担,有利于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在APP越来越“懂我”的情况下,用户也要懂得法律思维,用好法律维权工具。

  归根结底,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唯有从监管、企业责任与用户意识等各层面共同推进,方能筑牢个人信息使用的安全边界。  

  (杨博)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最美广州奋斗者 ①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湾区
   第A12版:体育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生活·旅游
   第A15版:生活·旅游·揾食
   第A16版:文创·每日闲情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节约粮食,把饭碗端得更牢
活用公积金,引才添动力
个人信息论斤卖
拜托!APP请别“太懂我”
年薪60万能否聘来名师
微评
答好“美丽中国”广州答卷
对“网瘾老人”应区别对待
莫为减肥“吃”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