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深圳人才日”。这座城市人口平均年龄约33岁,堪称全国“最年轻”的一座城市,而根据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深圳人才总量超过600万人。近年来,在各种人才政策的加持下,深圳人才吸纳工作由“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截至 2021年6月底,深圳全市累计认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达19968人,引进国内人才13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达198.1万人。
深圳高校也当仁不让地成了深圳高层次人才重要聚集地和培育人才的重要平台。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共有全职院士72人,其中约六成来自深圳高校;11家诺奖实验室,其中9家都依托高校开展工作;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研究生占比69%。
“来了就是深圳人”,深圳高校是如何成为人才战略高地的呢?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
深圳大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事制度
“深圳发挥其改革创新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引导高校聚焦人事制度等关键环节,很多高校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引才、育才、用才等力度,推动人才工作向纵深发展。”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深圳大学对标国际一流高校,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人事制度。深大以教师队伍改革为核心,分别建立“预聘-长聘”制度、特聘教授制度和全职授课教师与兼职授课教师制度。
据悉,该校特聘教授制度始于2011年,主要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人才(学科带头人),通过聚集效应,打造一批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学术创新团队。聘期管理、待遇一人一议。预长聘制度于2016年实施,两个聘期共6年,非升即走,淡化编制,不再纳入事业编制。
深大将教师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三类,分别提出不同的工作量要求,实行年度工作报告和三年聘期考核。
深大还多渠道筹措经费,确保人才薪酬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比如建立冠名教授制度,建立与社会捐赠和现代基金管理制度相结合的人才聘用管理制度。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设一流学科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经过7年的发展,目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招聘到岗400余名国际一流科学家和学者,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5名,图灵奖得主2名,菲尔兹奖得主1名,国内外院士近30名,国家级专家近60名,国际知名专业学会会士近40名。港中大(深圳)已成为会聚全球顶尖人才的平台和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基地。
港中大(深圳)吸引人才的一个秘诀就是“建设一流学科”,将高水平学科作为吸纳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平台。
该校一方面发展重点学科,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需求。学校成立以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展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生物学等四个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另一方面,该校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促进源头创新,大力加强数学、化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建设及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为应用学科的发展提供学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青年人才 构筑高端人才“蓄水池”
日前,中国科协公布了入选第六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20-2022年度)的400人名单,来自深职院霍夫曼先进材料研究院(诺奖团队)的“90后”王浩副教授,是唯一来自高职院校的入选者。
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里,有许多与之年龄相仿的青年人才。尤其是近年来,学校结合岗位需要适度增加年轻教师的招聘人数,提高招聘人才质量。该校以国家“海外优青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等优秀青年人才计划为依托,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梯队。同时实施“青年教师提升工程”,推进“一新一师”计划,建立教师“传帮带”培养体制,建立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制度,跟踪培养500名青年教师,构筑高端人才“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