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研究成果岂能父子“共享”

  中科院实验室研究成果装置,转身变成一中学生科技竞赛作品?父亲的团队专利成果和儿子的“发明”高度相似?10月26日,澎湃新闻刊发独家报道《儿子获奖发明和父亲研究所成果高度相似,还不止一个》,对中学生刘某阳的“发明创造”提出质疑。虽然有关单位及当事人第一时间未作回应,但一些网友对该事件的看法令人错愕。

  尽管众多网友对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环境表达了关切的态度,但有人说,“这个我觉得没啥,很正常。而且人家孩子在这项研究上,起步就比别人早。”还有人说,“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如果媒体报道属实,当事人利用自己和实验室团队科研成果,供儿子获奖升学,实际上已有公器私用、弄虚作假之嫌。那不仅是对其他知识劳动者的不尊重,而且挤占了其他青少年在科技竞赛中的赛道资源,为社会制造了科技创新的“伪君子”。

  让人更为诧异的是,刘某阳当时的任课老师对媒体说,“这种情况就属于‘大手拉小手’,他父亲是从事这个行业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肯定也会受到影响,父亲的项目他也可以参与,就相当于父亲搞一点东西给他做,类似的科研成果都是一个团队搞出来的。”这和个别网友的观点竟有相似之处。

  对身边的不良风气,为什么他们习以为常?对公私混淆、损害公平公正的底线问题,为什么他们视而不见?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的看客心态,让他们成了构建公共环境的旁观者。

  10月27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发布声明称,针对此报道,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高度重视,已迅速组织人员对此事进行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调查结果。同日,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回应称,目前已启动调查,若属实,将按照大赛规则进行处理。

  按照媒体报道,从2015年开始,刘某阳的两项相关发明为他带来了诸多奖项和荣誉。时间能验明一切真伪,但不能化解一切问题。随着调查的深入,期望更多的人能够明辨是非,知敬畏、守底线,摆脱不良风气的惯性,努力做公共环境的建构者。        (丹图)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聚焦区两会
   第A7版:聚焦区两会
   第A8版:聚焦区两会
   第A9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湾区
   第A12版:深壹度·调查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健康周刊
   第A15版:健康有约
   第A16版:文化·每日闲情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FSA14版:荟生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以有力督导推动“双减”落地见效
文明,一道“食在广州”的“特色菜”
“居家上门服务证”为幸福加码
以精细化助推电商消费升级
“老年人模式”要真适老
“次生灾害”
研究成果岂能父子“共享”
“网红被骂上热搜”是个提醒
买手机不送充电器,谁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