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别小瞧了“照骗”之害

  近日,有网友吐槽小红书博主发布的“滤镜景点”笔记,称观看者实地探访后产生较大落差。对此,小红书发文致歉,称存在部分用户过度美化笔记的情况,且社区内“避坑”类的笔记展示不足。

  这是一次由虚假信息引发的信任危机。据媒体报道,国庆期间,90后、00后成为出游主力。当这些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跟着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旅游博主的推荐,来到被种草的“远方”时,却发现一切不过是滤镜下的产物:所谓“少女心的粉红色沙滩”,其实是土褐色的土地、到处是粗糙沙砾;所谓“拍照胜地”,其实是一面墙,只是用壁纸营造出3D视觉效果……正是因为有“照骗”经历的人太多了,“小红书的网图滤镜有多强”这一话题还被送上热搜,甚至有网友表示,“再也不相信小红书了”。

  “照骗”之害不容小觑。“照骗”的存在,绝非美化过度如此简单,实际上再次将网络空间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摆上台面,足以让所有平台警醒。如今,各大平台上的种草帖、体验帖、试用笔记和使用评价等,已然成为消费者的重要参考。然而,“假种草”“假好评”等虚假信息的误导、欺骗,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不断侵蚀着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众平台须明白,唯有花大力气“打假”,营造诚信至上的平台生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心,谋求长足发展。

  小红书提出用“多元”来对抗“照骗”,如在搜索某个关键词时,为用户提供更多元的搜索联想词,对避坑等内容进行更多展示;同时尝试推出景区评分榜、踩坑榜之类的产品。这显然是在帮消费者进行“交叉印证”,尽可能避免踩坑。而从长远来看,平台要将“打假”进行到底,关键还在于信用体系的建设,将帖子、评论等信息的真实度与发布者的信用评级挂钩,这样,注水者、造假者才能无立足之地。另外,“打假”也不仅仅是平台之责,还需形成多方合力。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仍需不断完善,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有关造假行为的监管及惩处力度;另一方面,消费者亦要与监管部门、平台同向而行,共同营造去伪存真的互联网生态。              (胡俊)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广交世界 互利天下·聚焦第130届广交会
   第A3版:广交世界 互利天下·聚焦第130届广交会
   第A4版:评论
   第A5版:广交世界 互利天下·聚焦第130届广交会
   第A6版:广交世界 互利天下·聚焦第130届广交会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国内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湾区
   第A12版:体育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生活·旅游
   第A15版:生活·旅游·揾食
   第A16版:文创·每日闲情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FSA14版:顺德金版·新区势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百年考古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
打造“广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以“购房风险提示”倒逼市场治理
“弹窗”清零!
拆除“围墙花园”,呵护互联网开放生态
“数据官”如何畅通“数字关”
“种草”到“拔草”,监管不能少
别小瞧了“照骗”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