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茶座
傅京燕
去年遭遇的百年不遇的疫情,使人类按下了“暂停键”。但与此同时,大自然按下了“启动键”。大自然总是喜欢时不时给我们惊喜,如前段时间在朋友圈刷屏的“双彩虹”景观——与广州双塔相映成趣。为何众人都在网上为“广州双彩虹”点赞?除了奇观难遇之外,还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更多像蓝天白云彩虹这类好的“生态产品”以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所谓生态产品是指维持生命支持系统、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环境舒适性的自然要素,包括干净的空气、清洁的水源、无污染的土壤、茂盛的森林和适宜的气候等。一般而言,优质的生态产品的供给总是小于社会的需求。同时,因为生态产品属于公共产品,其价值容易被低估或曰不易通过价格真实体现。例如,湿地公园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目前海珠湿地收取每人20元的门票并对每天进园的人数有一定的限制。作为民生项目,其收取费用低于项目投入。也正是由于环境生态产品具有这种非盈利性和普惠性的特征,使得其供给总是小于社会的需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增加生态产品的供给,经济学家需要对生态产品的价值进行评估。从经济学角度看,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其中,市场上显现的生态产品价值一般是使用价值,除此以外的非使用价值很难得到市场的识别和认可。例如,树木的使用价值是作为木材的价值, 而树木的非使用价值包括对生物多样性和缓解气候变暖的价值等,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一棵树木的价值有一百多种。因此,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方法去评估。例如在大城市可以用湿地周边的房价的提升和产业的进驻去评估湿地的价值。由于创意产业和文创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需要好的生态和工作环境,曾经以从事仓储物流为主的一些老旧厂房,现已成为集文创、服装设计于一体的现代化园区,吸引了众多时尚创意团队的入驻,例如TIT创意园。2016年以来,海珠湿地周边已有26家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及上市公司的项目聚集,形成了广州新落户企业的“湿地效应”现象。再比如,微信新的总部大楼落户在与海珠湿地相邻的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
当前,海珠湿地成为广州市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广东省目前唯一国家重点建设湿地。海珠湿地地处广州中央城区,是全国超大城市中心区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海珠湿地的面积是纽约曼哈顿中央公园的三倍多,是伦敦海德公园的七倍。海珠湿地从饱受侵蚀、濒临“消失”的万亩果园到“具有全国引领示范意义的”国家湿地公园,其建设是一场万亿商业价值和生态保护的博弈,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间不断寻找平衡点。经济学讲求“成本-收益”的平衡,在政府投入治理的同时,可以通过对自然资源的估值来确定生态资源的价值体系。生态产品的价值并不仅仅来源于上述的产业效应,更多的在于通过发挥其生态功能,减少特定灾害或相关环境现象带来的经济损失、降低成本,这也是彰显经济价值的一种方式。
例如,海珠湿地一次可收纳约200万立方米雨水,降低周边50平方公里的内涝程度的修复成本;湿地周边去年的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比广州全市平均水平低20%左右;湿地使得周边平均气温降低0.5℃-1℃,有效降低热岛效应,同时有助于节能和降碳效应。这些生态优势都间接地体现出海珠湿地的隐形经济价值。
再比如,海珠湿地前身“万亩果园”是岭南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和河网情况,当地农民自古采用果基鱼塘的农业耕作模式,顺河道开挖沟渠,堆土成基,在基上种植果树,在开挖的河涌中养鱼,这种传承千年的基塘农业模式已成为岭南的一项文化遗产。同时,海珠湿地的修复是广州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基于古广州规划发展的延续。海珠湿地的修复是文化、是沉淀、是鲜活;湿地的美,在于她借助老城市自然环境的修复来呈现出城市的新活力,让千年历史名城出新出彩。
未来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如何让公共产品有更多溢出效应?让生态产品的投入的正向效应更显现?在市场化路径下,将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三要素有机结合,通过挖掘特色、品牌策划、市场营销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可以增加产学研基地、服务平台和高附加值的活动空间。例如我们可以像故宫一样,将保护和开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公共属性,引入3D视频等方式,进行线上互动和信息交流。目前海珠湿地处在由第一阶段修复向第二阶段经济价值过渡的时期,接下来需要继续保持高质量的保护与培育,发挥碳库优势、发掘碳汇潜力,并在强化生态效益的同时合理探索经济效益,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让“绿心”成为广州城央的黄金宝地。
(作者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