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杨乾明:在写意中体味诗书画印的趣味

《双骏图》 纸本水墨 杨乾明
《奔》 纸本水墨 杨乾明
《神仙湾》 纸本设色 杨乾明

  杨乾明教授,广州航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长期从事美术教育。他痴画,能书,人物、花鸟、山水均有涉猎,作品清新雅致,追求中国绘画的写意品格和高逸境界。他认为艺术设计的根源在美术,在艺术教学上坚持一手抓前沿技术,一手抓传统艺术的教学理念,在个人绘画创作上他坚守中国书画的大写意精神,以个人感悟体味中国绘画的诗书画印的趣味,从而把传统的素养转化成艺术之美,转化成自己的艺术符号。近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与杨乾明教授就艺术教学和个人创作的心得进行了探讨。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运成

  广州日报:杨教授请您简单谈一下你的求学从艺的经历?

  杨乾明:我从小就喜欢画画。8岁时美术老师看到我有这方面的爱好,他去农村风景写生时经常就带上我,从此我接触到风景写生,开始了绘画启蒙。我感觉画画非常高尚,也很神秘。此后一直保持着这种兴趣,到了高二时才开始正儿八经的规划走专业的路子。应届我就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开始系统而专业的绘画训练。大学毕业以后我来到了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从事工艺美术教学,接触到一些艺术数字化的前沿学科,直到现在在广州航海学院艺术学院从事艺术教学与管理。

  我接触国画以后就感觉到国画确实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开始对传统的书画感兴趣。后来在广州,我有幸得到尹定邦老师的悉心指导,受益匪浅。

  广州日报:为什么对传统的书画艺术情有独钟?

  杨乾明:接触到世界绘画各种各样的艺术样式和艺术形态后,我感觉中国传统书画的魅力和生命力是独树一帜的,而且是在审美上也具有相当高的层次。另外传统书画非常简洁,毛笔和宣纸的性能掌握好了就能墨分五色,用单纯的色墨创造丰厚的艺术形象,这种审美样式是其他艺术是不具备的。

  传统艺术是要求诗书画印四门功课,其中一门功课如果没有跟上,就会造成整个艺术审美品位的缺失,所以我一直是秉持这么一个心态,四门功夫齐头并进。当然要把传统文化中的诗词之美要转化成艺术之美,转化成艺术符号,这也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

  广州日报:您的绘画属于大写意范畴,创作中如何体现这种写意精神?

  杨乾明:中国的写意精神实际上来说是来源于中国文字的意象内涵。中国除了视觉上的呈现,它实际绘画背后的意涵更加的值得去玩味、去理解——这就是中国话说是“功夫在画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纸上水墨的宣泄,实际上要经过十几年工夫的磨炼,才能理解到笔墨趣味,才能表达形象之外的人文内涵。中国画一笔可以咫尺千里,更多的是表意,而不是表形。

  广州日报:你在高校里从事艺术设计教学和管理,你如何理解现代设计与美术之间的关系?

  杨乾明:高校的艺术设计学院培养的不是画家,而是实用美术从业者。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艺术设计学院的设计专业的包罗万象,几乎是囊括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所有层面,从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美化我们的日常生活。我认为,艺术设计它的根源还是在美术。我把它叫做“大美术”范畴,只有具有美术的基本功,才能实现在实用美术和艺术设计领域的跨界,这个基础其实主要是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事实上我们的教学培养体系也是按遵循这一规律。

  在日常工作中,我必须要花时间去研究艺术设计教育,了解教育规律,所以我们广州航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以数字媒体艺术作为基础的特色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是当今社会数字化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需求,是发展的主流和方向。数字媒体艺术可以概括两句话:艺术数字化,媒体艺术化。对专业的定位,我强调两手抓,第一手抓前沿技术如VR技术。另外一手是抓传统艺术,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艺术门类,首先能继承,然后才考虑创新,就是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所以我们学院的很多教授开始聚焦一些传统的艺术门类的研究,致力于从中找到一些相应的艺术语言或者符号,转化成我们现在的经济社会生活所能够用到的或者欣赏的一些艺术产品和设计产品。像我们学院的郭亚东副教授搞木版年画的传承与研发很多年,坚守着这么个传统手艺并取得非常好的社会效益。

  广州日报:画马已经成为你的个人绘画符号,你觉得自己画的马与前人画马有什么特点?

  杨乾明:画马是我近期的主要题材。选这个题材,实际是要一点点勇气的,有点背水一战的感觉。因为这条路上高峰如林,唐宋元明清各种画马的名家都很多,近代画家徐悲鸿的奔马形神兼备,应该来说是中国写意画的一面旗帜。同时,画马需要坚实的造型能力和透视解剖知识,而写意画本身它就要求对造型能力要求非常高,落笔成形。要大胆下笔,细心收拾。

  选择画马,首先它是一个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个载体。其次,作为一个艺术从业者,我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我毅然地走这条路,纯粹从艺术的角度,是不是还可以找到一些空间供自己发挥的可能性?如果可以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一个侧面,找到一点突破就知足了。

  在研究画马的过程中,我感觉徐悲鸿大师对光影的捕捉和对结构的把握是他的强项,墨法多于笔法,我就想尝试在写奔马的笔法上去探索,首先是用浓墨焦墨把马的骨骼造型快速地画出来,在半干未干的时候,适当的用淡墨皴破,形成干湿浓淡的写意面貌,作为现代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美术从业者,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所以这个优势要发挥。但传统写意画中逸笔草草不求神似的写意精神要保留,要在画面找到一种平衡。

  广州日报:你觉得这种破釜沉舟似的探索意义在哪?

  杨乾明:画马其实是某种精神的生发,调动所有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元素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我想用传统的题材来表达最鲜活当下,紧扣新时代的脉搏——以马喻人,以马喻精神。另外作为一个纯粹的艺术追求,我觉得也是对自己一种鞭策 ,鼓励自己在艺术追求上保持一种探索的精神状态。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不要因循守旧地认为高峰永远是不可攀,前人走过的路咱们就不应该走了,可能当你绕过一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所以我觉得这种探索还是有意义。

  广州日报:你是最早入驻黄埔古港的一批画家,这里的氛围对你的创作有有什么影响?

  杨乾明:黄埔村对我个人从事艺术创作或者追求还是非常有滋养的。有一种你说不出来的味道和气息。我总结它具有灵气、贵气、书卷气。

  这个村子有成规模的岭南典型特征的镬耳墙古祠堂,非常的精致,这个历史古村曾是一口通商的窗口,中原文化、广府文化,然后还有西洋文化在这里共荣共存地交汇,这里曾产生过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响当当的人物。由于历史人文的沉淀,在这里很容易让人浮躁的心情安定下来,能够达到自我修炼的状态。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广交世界 互利天下·聚焦第130届广交会
   第A4版:要闻
   第A5版:要闻
   第A6版:体育
   第A7版:文娱·诗意花城
   第A8版:美术大观
南北相通 色墨交融
杨乾明:在写意中体味诗书画印的趣味
周树坚篆刻
一位小画家对祖国母亲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