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州的重要使命。作为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广州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释放动能,更好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对此,本期智库论坛邀请三位专家线上线下共同展开探讨。本篇为该系列论坛之二。
访谈嘉宾
谢茂松 中国科学院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研究员
中国文明和中国道路研究中心主任(右一)
伍 庆 广州市社科院城市国际化研究所所长(右二)
柳立子 广州市社科院城市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右三)
文化增长力是更持久、更内在的发展力
广州日报评论员: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的主要构成、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看待广州的城市文化综合实力?
谢茂松:文化是城市的魂。我们讲城市文化,首先要树立大文化理念或者说大文化视野,才能更好理解其对于城市发展的深刻意义。对于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的评价也要突破狭义的“文化”自身,从更大更全局的大文化视野来评价。
对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的评价至少可以从四方面来看。一是宜居性。文化是一种“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方式。城市是否宜居,其实也体现出一个地方的文化能不能吸引人、留住人。二是适应度。城市建设要适度,要跟城市文化相得益彰,跟城市人的生活及其对美好生活、生活品质的追求相适应。三是文化增长力,这一点尤为重要。文化增长力是更持久、更内在的发展力。文化是拿钱堆不出来的,它要有一个长期累积过程。文化增长力既要靠长期居住的市民进行历史积累、文化延续,也要通过城市文化的人才培养功能培养出人才,实现创新发展。四是可持续性。城市要依靠文化获得发展的持久力。当然,这种可持续性要通过城市发展中各种各样、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与平衡来实现。就以上四点来说,综合来看,广州的城市文化综合实力无疑是非常强的。
柳立子: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由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五个方面构成:文化引领力、文化吸引力、文化创造力、文化产业竞争力和文化传播力。文化综合实力作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比拼的不仅是文化资源,也不仅是文化产品,更较量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中蕴涵的城市文化认同。
近三年来,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亮点纷呈。比如文化引领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引领力实现的重要基础,近三年来,图书馆之城建设非常出彩:广州图书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主要服务指标连续居全国同类图书馆首位,跻身世界公共图书馆前列;博物馆之城建设不断出新:在全国率先推行博物馆夜间开放,同步推出6条“夜游广州”精品旅游线路,南越王博物馆与南越王宫博物馆强强合并助力海丝申遗。文化吸引力精彩纷呈,比如城市新中轴线经过海心桥贯通,二沙岛、花城广场至广州塔周边连片,地标文化设施集聚区与国际文化体验消费区形态凸显。文化创造力方面,市场主体和文化人才活力明显激发,如公共文化空间供给模式新突破,与各类社会机构合办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开馆数量达100多个,吸引社会力量投入超亿元。文化产业竞争力在国内城市中居前列,文化传播力影响力辐射力大大提升。
广州文化发展具有深厚积淀和时代活力
广州日报评论员:广州建设文化强市、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的优势何在?还有哪些方面可以优化提升?
伍庆:广州文化发展具有深厚的积淀和时代的活力。作为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广州自古以来就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拥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传统,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性和自信。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现实优势也十分明显。历史积淀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岭南文化资源,改革开放则带来了丰富的时代文化素材,形成了文化创作蓬勃、文化产业繁荣、文化机构集聚、市场主体活跃的有利局面。广州还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并深度地参与到国际经济文化合作中,城市文化综合实力与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功能互促共进。
柳立子:广州文化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文化发展夯实基础;二是人才优势突出,为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且人口、人才量的优势可以转变为文化消费力,推动整个文化市场的繁荣;三是工业基础好、产业体系完备,可以更好为文化产业发展“做加法”;四是丰富的文化资源、多元文化融合,为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活水、宝贵财富。目前,随着消费升级,老百姓文化消费需求更加旺盛,对多样化、特色化、精品化的文化服务及产品需求更大。对广州来说,还需要在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供需平衡上下更大功夫,搭建更好平台,让供方各显其能,让群众自主选择。
谢茂松:提升文化实力,首先要挖掘好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把准自己的脉。广州有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品牌。我认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做好“加法”和“减法”。所谓加法,即是说把四种文化贯通起来,进行系统化。这需要建立大历史叙述,讲清楚四种文化的关系、内在关联。所谓减法,即是在文化贯通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将广州历史文化中最出彩、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人、事、物等提炼出来,深度诠释。有时候“最少”反而能带来“最多”“最大”的效果,越能直击人心。把地方特色文化挖深挖透、讲深讲透,还需要加强历史诠释力、解释力,加强学术研究,使之具有全局性的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此外,文化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渗透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从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进一步释放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广州日报评论员:面向“十四五”,推动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三位专家还有何建议?
谢茂松:文化建设要时时刻刻“见到人”,为了人也依靠人。城市文化建设既要做好有形建设,如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构建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文化精品等,更要重视无形建设,譬如涵养城市文明、城市精神,提升城市认同感等,在有形与无形的互促共进中推动城市发展。这体现着“有无相生”的深刻道理。在此过程中,必须时刻把“人”这一关键要素考虑进去。比如,在文化设施建设上,要体现广州文化特点,结合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需求精选严选,以人的具体而差别性的满意度获得感为衡量标准,这样才能真正惠民利民;再如,对于红色文化资源要用好用活,要把历史诠释做深做透,真正做好以文化人,让城市凝聚人心,为发展蓄力。
柳立子:要从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进一步释放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一是引入社会化运营,要让市场化要素和竞争机制能够充分参与到文化建设里面来。比如,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采购选配,要考虑到城市人口的特点,考虑到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实现供需更精准匹配。只有机制活了,在市场化动力下,文化资源配置整合优化,随之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就能做大做强,在市场竞争淘汰机制下,产品服务会越做越优,长此以往整体文化发展水平就会提升。二是人才,文化发展最重要的要素是人才。创新文化人才集聚发展机制,不断适时完善文化人才政策,实现文化人才的吸纳、流动、使用良性循环。此外,还要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辐射力,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
伍庆:在文化标识强化上,可以打造标志性的岭南文化集中展示设施,如建设文化特色小镇和文化创意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集聚发展富有岭南文化内涵、具备新兴技术和理念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交往主体上,可以整合资源培育中国气派岭南文化大师,创作更多岭南特色文艺精品,打造文化创造传播的龙头企业。在文化传播平台上,可考虑在做强“广州文交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引领性文化交流交易平台,搭建完善大湾区及中外文化产业的合作交易平台。在文化内容策划上,以岭南文化为底色,从通俗文化入手向高品质文化扩散,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着力打造多层次、多领域的标志性文化活动品牌,对标全球文化艺术中心,共建共享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在文化交流形式上,创新文化跨境交流合作机制,便利跨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此外,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地实践开放办文化的理念,不断丰富城市文化消费供给,改善人民文化生活品质,提升人们的文化获得感。
策划统筹/徐锋、谭敏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张冬梅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