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鲁迅文学奖得主黄咏梅推出新作《小姐妹》

书写当下普通人的传奇

  《小姐妹》是鲁迅文学奖、百花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家奖获奖者黄咏梅的最新短篇小说集,收录了作者的《父亲的后视镜》《小姐妹》《小姨》等七部小说作品。这本书通过7个短篇书写了司机父亲通过后视镜打开的另一番人生,为自己的生活着色的女性,坚持正义与尊严的小姨等。黄咏梅把笔探入社会,书写人性深处共通的情感与命运。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珺 通讯员 王苏辛、符琳

  以一种亲近的身份来展开写作

  黄咏梅生于20世纪70年代,年少即出版诗集,后转向写作小说。她的作品构思精巧,擅长在短篇小说篇幅内编织普通人跌宕起伏的一生,密度极大,充满电影色彩。《小姐妹》中,她将笔触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作品中收录的《小姐妹》《小姨》《表弟》《父亲的后视镜》中的主角都是通过熟人、闺蜜、亲眷的视角来展开故事。

  黄咏梅更愿意以一种亲近的身份来展开写作,这其中的情感与情绪源于她对普通人生活的观察,也源于她与读者之间建立了共情的默契。在同质化表达盛行的年代,写作不应该被人物身份禁锢,而是应该脱离角色设定退回到一个“普通人”的特点,这样才能写出人人能读懂的普通人的故事。

  在她看来,通过建立这种熟悉的人物脉络,从写作上,更便于去观察、倾听、理解乃至共谋。在这样的宁静中自己能听到他们的喘息声,听到他们那些说不出口的忧患,感知他们快乐时微微变化的心跳。而从阅读上,也希望能为读者营造一种“居家感”,也就是“日常感”。这种阅读的心理状态跟作品建立了一种相互信任的默契,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也能通过《小姐妹》中的故事获得更多共情和共振。所以,有读者在阅读后会发出“我家就有这样一个小姨”或者“我家的弟弟就像那个表弟”之类的感受。

  短篇小说对理性的表达更贴切 

  黄咏梅曾在少年时期就出版过诗集,从抒情诗转向小说写作,这其中情绪的变化也是基于在写作的过程中渐渐发现,自己对理性的表达想要更加深刻。 

  小说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表达情感,借助小说里“真实的我”和“虚构的我”传递人性更复杂的想法。虽然诗歌对于理性的表达也是必需的,但黄咏梅认为,自己通过小说的写作可以更得心应手地传递这种理性。因此,《小姐妹》中的7个短篇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虽然没有那么丰富的戏剧性,但却能够将某个切面的情绪或者状态完整地呈现,这也是这部作品想要给读者带来的独特之处——以细微的切口呈现人生不同状态下的面貌。 

  对话黄咏梅:

  70后作家穿梭在传统和现代之间

  问:你的小说就呈现了一个广阔的当代生活背景。比如,《小姨》这篇,小姨生活的变化其实和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紧密相关。你本身也生于20世纪70年代,经历过一个传统社会到互联网社会的变化,你觉得这两种环境对自己的生活和写作有什么具体的影响?

  答:“70后”的确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时代,媒介介质的变化最能折射时代生活的变化。我们都处于一种互联网改变过的人生。我们欣欣然接受并参与这个改变。

  有时候,某些闪念和感想,在微信几百字写出来,发个图,似乎就能表达尽了,然后不断在评论区里得到朋友对这些感受的补充,这些瞬间的碎片化的感受好像就完整了。事实上,这对写作的人来说是一种消耗。所以,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的写作像在满地碎纸里寻找些只字片语,然后试图像拼图一样拼出、复原生活和人的情绪。但同时,我又觉得处于这种裂变之中,写作者其实是大有可为的。

  “70后”作家记忆中的生活是传统的,而他当下的生活又是现代的,他可以穿梭于这些传统和现代之间,写出这些变化、差异,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表达那些永恒的东西,譬如情感、譬如美好。

  问:《小姐妹》里包括七个短篇小说,为什么会选择用“小姐妹”作为书名? 

  答:对于一个习惯写日常生活的作者来说,写身边的人和事是很就手的。即使写的是久远的回忆,我也喜欢站在原地不动,将那些逝去的时间和空间拉到近前,这是我的基本功。

  要是让我穿越当下,跋过空间的群山涉过时间的流水,重返现场,需要费尽周折和心力,有可能会在半途迷路,或者成为一个三心二意、不伦不类的旁观者。

  收入《小姐妹》里边的小说,我顺手把自己安放在一个相对宁静和安全的地方,把人物拉到近旁。甚至人为地去建立一种血脉相连的关系,譬如父亲、小姨、邻居、表弟等。

  从写作上,这便于我去观察、倾听、理解乃至共谋。在这样的宁静中,我能清晰看见他们所处环境中与现实对应的那些部分,并设法描写出来;从阅读上,我希望能为读者营造一种“居家感”,也就是“日常感”。事实上,这些小说里的那些“我”,随着读者的翻阅和认同,就会成为正在翻页的那个人,这种阅读的心理状态跟作品建立了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读者能在小说中获得了共情和共振。

  所以,我看到有的读者留言,很多人都会这么讲“我家就有这样一个小姨”或者说“我家的弟弟就像那个表弟”之类的。

  问:你的许多短篇信息量大,看起来特别像长篇。但你自己似乎从未试图把这样丰厚的故事铺就成长篇。为什么?

  答:从写小说开始,我就只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其他都是中短篇,短篇居多。我记得苏童讲过,他对短篇的热爱类似于生理性的热爱。我能体会那种生理性的热爱。这种生理性也指向写作的能量吧,就像有的运动员擅长短跑,有的擅长长跑。

  不轻易去写长篇,可能跟我不太喜欢那种陡峭的、短兵相接的戏剧性场面有关,也有可能是不擅长处理这些场面。另外,我觉得一个长篇就是一个作家的世界观的较为完整的展现,而不像短篇小说,短篇小说可能只是一种想法的切面,甚至只是一种状态的表达。长篇里仅有情绪或状态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是作家内心宇宙的一个呈现。我目前也是在做“功课”,试图写出我理想中的长篇。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3版: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①
   第A4版:要闻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广东
   第A8版:要闻
   第A9版:理论周刊
   第A10版:理论周刊
   第A11版:经济
   第A12版:广州文明导报
   第A13版:深壹度·洞见
   第A14版:湾区
   第A15版:体育
   第A16版:阅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DA13版:顺德金版
   第SDA14版:新区势
书写当下普通人的传奇
刻画人物群像 摹写晚清时期社会风貌
《长江文明》 史学名家​冯天瑜探索中华文明之源
哲学书聚焦生活 破解日常难题的99种思考方法
编程启蒙书《奥兹国的编程师》 改自经典童话《绿野仙踪》
《汉字里的动物世界》 旁征博引,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广州饼印展”再现广府百年饼印故事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公告
分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