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乱发脾气、情绪波动大……这些心理压力大的表现,你中招了吗?怎样未雨绸缪?怎样一键清除?
近日,广州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理事陈南生教授做客“诗意花城生活圈”大讲堂,现场支招,以认识压力、评估压力为切入点,阐述了如何以简单高效的方式调节压力、释放压力,以良好的心态打造职场核心竞争力;如何加强“心理+艺术”的“文创式”融合,促推社会心理健康。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巧蓉
配图为创意图 (视觉中国 供图)
为什么要把压力放在“冰箱”里
玩过山车、看恐怖片、户外探险……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主动寻求刺激?
陈南生表示,这其实表明我们需要一定的心理压力,适度的心理压力能带来精神享受,“维持大脑觉醒状态的中枢结构——网状结构需要得到外界的刺激以维持一个激活的状态,也就是说,生命活动的维持需要一定水平的外界刺激,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去尝试一些刺激性活动,因为这些活动所带来的压力能给生活带来乐趣。”除此以外,适度的心理压力,也能让人在压力中成长,“回望历史的长河,贝多芬、托尔斯泰等人,都是在一定的压力中,不断挑战自我,终成一代名家。”
但同时,“心理压力是一把双刃剑,两面都锋刃无比。”陈南生说道,“当心理压力不断增加,良性压力就会转为恶性压力。”他表示,心理压力带来的影响是一个抛物线,当到达一定的临界点时,压力带给人的将不再是精神享受式的积极影响,而将“变脸”为消极影响,比如车祸、破产等突发事件的压力,以及日常“小烦恼”长期积累引发的“大压力”,都会破坏我们整个人的精神状态。
“我们常说,如果你有压力(鸭梨),把它放冰箱里,它就会变成动力(冻梨),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这里的‘冰箱’就是指我们要善于进行调整,把压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警惕压力“暴风雨”,同事是最好的“减压”医生
KTV唱歌、吃大餐、跑步……什么样的方式才是调适压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要明确的是,心理压力的处理只能靠自己。”陈南生强调道,“要调适心理压力,第一步要警惕压力的到来。”
对此,陈南生建议,每个人都要构建科学的压力预警系统,“心理压力的形成往往会出现一定的征兆和信号,这其中,有生理信号、情绪信号,也有精神信号、行为信号。”陈南生解释道,当出现易怒易躁、注意力不集中、优柔寡断、记忆力减退、失眠、坐立不安等情况的时候,我们都应该问一下自己,最近的压力是不是过大。“又因为每个人对压力的反应不同,建议以‘压力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在压力出现时的预警信号,这样才能清楚地在这个‘暴风雨’到来之前,及时提醒自己来调整。”他说道。
有了“预警”,就要主动对心理压力进行疏泄,建立减压管道。陈南生表示,唱K、吃大餐、找朋友聊天、爬山、跑步,这些现代人热衷的解压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清除压力。“比如采用‘诉说’的方式,相比与朋友聊天,在心理学上更建议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倾诉;又比如以‘书写’的方式,把堆积在心中的压力写下来,也是排解压力的有效方法;而相对于跑步、爬山等常规体育运动,打沙包、拳击更适合宣泄负面情绪,对缓解压力非常有帮助。”
巩固和调整人际关系对于调适压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陈南生认为,任何一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发展社会支持,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减轻压力是最重要的方式,“尤其对于职场人士,一生中与同事在一起的时间,比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要多,同事就是最好的‘减压’医生。工作中上司的支持,同事间的相互关心,都是解压‘良药’。所以,与同事和睦相处,信任同事,能够保证我们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愉快的。”
另外,适当调节环境,比如在办公桌上摆上几盆绿植;改变家里房间的色调,也能够使压力得到缓解。
大咖论道
艺术治疗:创作过程本身就具有疗愈作用
近年来,在处理情绪困扰、抚慰创伤体验、康复心理方面有着独特而显著优势的艺术治疗,进入公众视野。
在陈南生看来,艺术参与心理治疗有着一定的优势。“在心理治疗中,个人的潜意识资讯会在无意中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能够帮助专业人员展开更多深层次和针对性的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个人的艺术行为一定会有创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空间会被打开,创作过程本身就具有疗愈作用。”
正因如此,陈南生认为,加强“心理+艺术”的“文创式”融合,可以促推社会心理健康。
“艺术是很好的情绪抒发手段,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以艺术疗愈的方式缓解压力,减轻焦虑是有一定效果的。”陈南生说道。
他表示,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中,积累了大批具有心理疗愈价值的艺术作品与经验,这些沉淀在民族记忆中的艺术形式能给人们带来文化和精神的归属感,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使人们从“小我”中走出来,能更乐观、更自信,减轻抑郁和焦虑。
他建议,除了亲近艺术作品,也可以多参加以舞蹈、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为载体的团体心理疗愈活动。“团体是社会关系的浓缩,以艺术为媒介,个体在团体治疗师的带领下,在高频的互动中体验、观察、发展、学习,可以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提升工作、学习效率,改善婚姻关系及人际关系,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