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为“算法”戴上紧箍重在管好背后的人

胡俊

  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为算法推荐服务戴上“紧箍”。

  所谓算法,说白了就是互联网平台借助其收集到的消费者个人信息、使用习惯等大数据,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并在此基础上向用户推荐更能匹配其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算法的好处是高效,能够实现用户需求和平台服务的快速对接,降低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成本。但算法一旦跑偏,就会沦为“算计”。目前,算法有“三宗罪”最为人诟病:一是操控流量;二是“大数据杀熟”;三是“算计”外卖骑手。

  《意见稿》加强对算法推荐服务的监管可谓正当其时。我们已步入算法社会,这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而要推动算法社会健康发展,就必须管好算法社会的“两条腿”——大数据与算法。该《意见稿》与即将生效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堪称“双剑合璧”,对大数据和算法进行了规范。

  为了将跑偏的算法拉回正途,《意见稿》可以说是煞费苦心。首先,“招招见血”。对于公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有关算法的问题,《意见稿》皆有回应。如针对算法“三宗罪”,明确提出不得实施流量造假、控制热搜等影响网络舆论;外卖及网约车平台对劳动者、消费者的双重算法需规范,保证劳动者算法的公正透明;抵制算法对消费者“大数据杀熟”等。

  其次,抓“牛鼻子”。算法之所以沦为“算计”,问题出在算法背后的人身上。当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利”字当先,全然不顾用户的权益及平台自身的责任,算法就会“带毒”。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算法都被视为技术和商业机密。这种不透明也让算法更容易沦为不正当行为的帮凶。显然,监管算法,关键在于管好背后的人。《意见稿》首次明确了算法安全主体责任,其中特别规定平台应“制定并公开算法推荐相关服务规则”。而对于“利”字当先等不良倾向,也通过强调平台社会责任、商业道德及法律底线等加以纠偏。

  正如有专家所说,《意见稿》强调对算法进行全流程、全生命周期治理,将营造更为良好的网络生态。而整体网络生态的持续改善,还取决于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无论是监管部门、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还是消费者,都要同向而行,让算法走向规范,如此,方能实现技术进步与提升消费者体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三丰收”。

  (胡俊)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开学了
   第A6版:开学了
   第A7版:开学了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湾区
   第A12版:体育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旅游
   第A15版:旅游·揾食
   第A16版:文创·每日闲情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FSA14版:顺德金版·新区势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让全民偶像为新学年播种梦想
销售商品涉嫌侵权,带货主播该如何担责?
“最密集反腐周”释放什么信号?
新学期新气象,重点班拜拜!
教师弹性上下班,值得期待
严管未成年人网游必须更聚焦更有力
为“算法”戴上紧箍重在管好背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