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

  政经观察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正式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意义非凡,堪称党的理论创新又一重要成果。

  笔者认为,紧扣“精神之源”这一关键判断,以大历史观为视角,似可从愈发宏大开阔的历史、理论和实践维度剖析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机理、体系特质与内在构成。

  精神源起:“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历史境遇

  著名党史专家金冲及先生曾通过与发动辛亥革命的同盟会的比较,揭示出中国共产党所具备的以往中国历史上任何政党不曾有过的三大全新特点:第一,它旗帜鲜明地用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第二,“党一成立就到社会底层去,到基层群众中去,特别是工人、农民中去。这是共产党的根本,是中国以往任何政党没有做过的”;第三,把党建成一个有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使它成为领导革命事业的核心力量。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三大特点深深内聚在中国共产党之中,才能形成惊天动地、历久弥新的“伟大建党精神”。

  而这一精神破土萌芽的诱因,便是与自15世纪末以来伴随大航海时代所引发的中西“大分流”、20世纪上半叶欧战前后的对现代性潮流反省息息相关。众所周知,航海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也因之与契约精神、产权意识、技术跃迁、海外殖民、国际贸易等重重因素的“化合效应”,以英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实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当时随着清朝统治者政治上奉行专制高压,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中华文明逐渐失去了往日活力。中西之间的“大分流”也自此拉开。

  与此同时,英法诸国实力与日俱增,开始不断对外扩张。危难当前,破局之道,只有励精图治,实现向民族国家迈进的艰难转型,探索一种适合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此期间“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时光流转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绝人寰引发了国人的强烈思考。正如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所形容的,“19世纪崇高伟大的文明大厦,也从此在战火中灰飞烟灭”。这令中国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中西文化,重新思考中国未来的指导理论问题。

  以梁启超、梁漱溟等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反思现代性,主张对于中西文化问题“正是要下解决的时候,非有此种解决中国民族不会打出一条活路来”,采取中西调和的方式以期复兴中华文明,片面强调了文化的承继性却忽略了文化的时代性。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部分新文化旗手,他们首先深刻反思现代性,在透彻反思欧洲的基础之上,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他们终选择马克思主义。而后,中国共产党担负起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指导思想。

  在文明深思中由反省现代性到服膺马克思主义,中共早期领导人的思想内在演进脉络,彰显出他们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省。这实际上也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开辟了宏阔的历史语境和广大的文明视野。这种精神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在漫长的世界历史与文明的演进过程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中华文化的深层结合中生长出来的。

  精神源头:“伟大建党精神”的体系特质

  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何种关系,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也必须说清。

  首先,将“伟大建党精神”定位成“精神之源”,是针对中国共产党而言,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所形塑的精神密码的高度概括。没有百年的探索,我们不足以充分提炼这一精神;没有百年的历程,我们不足以全面把握这一精神。因此,“伟大建党精神”的三十二个字,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里“精神长征”的抽象化提炼,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则是具体化的表述,彼此间的逻辑层面存在差异。伟大建党精神的对象是百年党史,它是回顾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精神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其对象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具体精神集合,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申言之,一是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进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被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弘扬,是指导百年伟大实践的基础性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的,是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积累、由众多既同且异的具体精神所组成的精神集合体。伟大建党精神是基础性、本源性、延续性的精神标识,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则是基于具体精神之上的抽象集合体。

  其次,伟大建党精神是超越任何一种党的具体精神的总体性概括,犹如大树之根、江河之源,即这种抽象化的总体性精神是一条始终不变的根基性线索,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中,并针对不同实践主题衍生出不同的具体精神样态。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精神长征而言,伟大建党精神是作为一种“精神源头”而存在,其他精神是在与不同的历史实践相结合中由同一源头喷涌而出,最终形成各种样态的精神理念,汇聚成精神谱系。

  精神源泉:“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在构成

  作为“精神之源”的“伟大建党精神”是跨越时空甚或超越时空的。因此,必须在更宏阔的时空维度中理解其内在构成。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要避免狭隘化倾向。比如,将伟大建党精神等同于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所形成的精神,甚至用“红船精神”比附伟大建党精神。这显然无法整体深入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格局与理论气象。

  我们应当以动态化的思维、整体性的意识看待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过程,1921年是其形成的起点,但并非终点。不妨将其与“红船精神”比较,“红船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仔细考察,不难看出“红船精神”所指向的首创、奋斗与奉献精神,实际被涵盖在“伟大建党精神”之中,但并不足以代表伟大建党精神。客观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属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关键历史开端,并不意味着已完成。

  因此,我们应当从更为宏阔的时空维度审视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百年华诞时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即在于没有百年的历史检验、没有百年的耐心积淀、没有百年的各方比较、没有百年的持续升华,就不可能真正总结凝聚成这一伟大精神力量。精神源泉一直涌动喷薄,其后精神谱系的大江大河既流淌着这一精神的纯正活水,又在百年中一同汇入这一精神的广博大海里。伟大建党精神有着任何一种党的精神所不可替代的本源性、普遍性、延续性和整体性,既是众水之源泉,又是同趋之归宿。

  立足于当前的研究成果,放眼未来,若想更加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势必要求我们将考察视角、思路置于更为宏阔高远深邃的层面之上,去把握作为“精神之源”的伟大建党精神。它既是百年精神长征的源起,也是宝贵精神谱系的源头,更是不竭精神动力的源泉。厘清伟大建党精神中生成机理、体系特质与内在构成的诸多关系,我们距离更深入认识其思想实质,就向前又进了一步。

  【作者王学斌,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江珂系首都绿色文化碑林管理处干部】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TOKYO 2020
   第A3版:TOKYO 2020
   第A4版:TOKYO 2020
   第A5版:要闻
   第A6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7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8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9版:理论周刊
   第A10版:理论周刊
   第A11版:经济
   第A12版:广州文明导报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今日人物·关注
   第A15版:湾区
   第A16版:阅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DA13版:顺德金版
   第SDA14版:新区势
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构筑中国精神的基本经验
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育社会主义新人
共同富裕的两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