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老区焕新颜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浩宇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梅州地处粤、赣、闽三省要冲,这是一片充满红色历史的土地。明山嶂的山峦间革命先烈点燃了土地革命的星星之火。兴宁通往赣州的古道上,红军战士曾留下深深的足迹。如今,梅州充分发掘自身红色历史,夯实基层组织,打造红色文旅项目,建设特色农业产业,走出一条以文化带动旅游,以旅游带动农业产业的乡村振兴新路。
公事村民共协商
大埔县茶阳镇太宁村是梅州的革命老区。这里地处大埔北部,曾是大埔县农民运动最为活跃的村庄。从1926年饶龙光等共产党人建立全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点燃燎原星火,到1949年7月大埔全境解放,太宁人民顽强战斗,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遗迹。这里有大埔农会成立旧址福兴寺、早期大埔县委机关办公旧址和农运先驱饶龙光故居义训堂等红色历史建筑。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义训堂等重要红色资源,通过推进太宁村党群服务中心、大埔县农产品展销中心、“义训堂”为代表的革命旧址、百姓议事亭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把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的领导核心。
在义训堂旁,一座“百姓议事亭”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太宁村党支部书记谢洪国告诉记者,该村设立了“板凳”会议制度。每个月的5日,由村“两委”干部召集若干党员、群众共同参与“板凳”会议,在议事亭里听取群众对各项工作的意见。“会上讨论的东西很多,包括村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承包合同、道路建设情况、公共卫生管理等事务,会上大家一起讨论按规程发言,对相关工作有不同意见的都可以现场提出。” 谢洪国说。这一制度加强了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任何事情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人,村内涉及民生、经济的事情大家在一起讨论,所有信息都公开给村民,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在对这座红色历史建筑的保护上,茶阳镇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存建筑的原貌。目前该建筑的细节仍完好,连房梁的雕花和墙壁上的清代碑刻都被精心保存。
山里红色基地游人众
明山嶂,位于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东南部,地处梅埔丰三县交界处,东连铜鼓嶂,西邻九龙嶂。平均海拔900~1000米,面积180多平方公里,约占西阳全镇面积的三分之一。明山嶂内外有一百多个自然村落。这里是粤东最早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更是早期梅州地区工农武装斗争的摇篮,具有悠久的革命历史。
在梅江区西阳镇明山村,记者见到了梅州市梅江区档案馆副馆长,梅江区西阳镇明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谢鑫。“我是本村的第一书记,也是这里的红色讲解员。”谢鑫笑着告诉记者。据悉,明山村地处大山,耕地资源较少。经过前期调研,谢鑫发现明山村的红色历史积淀深厚。于是他们邀请党史专家共同研究,通过翻阅相关史料,走访老党员和群众,开发了明山嶂板盖坑一条完整革命历史研学路线。此外明山村内12个革命旧址点已完成挂牌。今年3月,梅埔丰根据地(明山嶂)陈列室挂牌“梅江区中小学革命历史教育实践点”。据不完全统计,参观陈列室的群众和党员干部达逾万人次。据测算,依托梅埔丰根据地(明山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到2021年底明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将达到50万元。
小村瓜果飘香远
位于梅州兴宁市南部的水口镇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这里现有红色革命遗址遗迹21处,4处为革命烈士纪念碑,5处为革命先烈故居,6处为革命战斗遗址。其中,水口镇光夏村的刘光夏故居被打造成刘光夏革命烈士纪念馆,2020年被梅州市委组织部评为“梅州市党员教育基地”。
在水口镇河口村,记者见到了河口村党支部书记杨新龙。他是土生土长的河口人,早年曾入伍从军,退伍后又在深圳工作多年,为了建设家乡,他回到河口村担任党支部书记。“通过考察,我们决定在本村发展种植业,在原有的大米产业基础上,我们发展了西瓜和哈密瓜种植业,这里日照充足土地肥沃,非常适宜种瓜。”杨新龙说。近年来,河口村以土地作为资源,引进企业合作,大力发展丝苗米、西瓜、哈密瓜、无花果等农产品种植,另外打造集农家文化、喝玩乐住为一体的农家乐。目前,河口村建成多个采摘园。蓬勃发展的种植、观光产业也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通过盘活当地土地资源,增加了村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杨新龙表示,当地村民从事农业产业种植每天有120元的工资,而一亩土地流转出租后每年有400元的租金。河口村的集体年收入也从原来的0元增加到现在的15万元。
兴宁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林斌表示,未来兴宁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推动产业振兴,做强做大“兴宁鸽”、丝苗米、梅州柚等富农兴村产业,拓展生态+、旅游+、文化+等模式,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记者手记
历史不会褪色 乡村振兴在路上
7月12日至7月17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跟随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乡村振兴局共同组织开展的“奋斗百年路·老区焕新颜——走进广东革命老区”采访队伍,前往韶关、河源的山谷、惠州、汕尾、汕头、梅州六地革命老区采访。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深切感受到了广东革命老区厚重的红色历史,见证了他们在乡村振兴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在记者看来,这些老区的地理条件各不相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各有差异,但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们的部分经验也值得学习。
一是要积极发掘自身的红色文化、红色历史,以红色旅游撬动本地文旅产业。二是要积极与专业企业合作。不少革命老区村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必须在当地建立稳定的产业,才能为乡村振兴持续“造血”。由于当地村民往往缺乏发展开发、运营新产业的技术经验,那么“村出资源,企业经营”的模式就很有效。
三是要集中资源建立龙头产业。河源市紫金县有600多年植茶历史。该县经过研究集中资源发展茶叶种植产业,其“紫金蝉茶”被评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受消费者喜爱区域公共品牌,入围“全国乡村特色产品名录”,品牌价值达34.8亿元。而紫金全县茶产业综合产值在2020年达到10.06亿元,成为促进紫金县乡村振兴的“火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