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李思番、高方悦摄影报道)“以前没啥地方去,村里人晚上只能待在家里,现在村里建了新社区,每天大伙能在广场上唠唠家常,这日子一点不比城里差!”古市镇窑塘村村民姚细忧高兴地告诉记者。
古市镇窑塘村是南雄市宅基地改革的试点示范村。近年来,窑塘村通过完善公共基础设施、腾出村集体经济用地、增加耕地指标等改革后,实现宅基地、农业人口“双转移”,耕地面积、土地收益“双提升”。
当记者昨天走进古市镇窑塘村时,眼前一栋栋楼房整齐有序,一条条硬化路干净整洁,一旁绿树成荫、绿水长流。在窑塘村这片新社区,一幅美丽宜居的农村生活画卷正徐徐展开。
“泥坑地消失不见了,村貌焕然一新。”姚细忧亲身享受到了改革的福利:“这几年窑塘变化很大,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眼下,窑塘村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目前已经建成了27套一户一宅的住房。不久后,村民将告别传统农家泥砖房,搬进村核心区设施齐全的楼房。
近年来,窑塘村清拆了原有连片破旧、闲置、使用单一的泥砖住房用地,通过完善公共基础设施、腾出村集体经济用地,建设了美丽宜居新农村,也通过拆旧复垦增加耕地指标,土地使用效益和土地交易收益实现了双增长。
“我们将整治出的农用地用来发展农业种植,利用拆除破旧泥砖房之后的连片建筑用地。”古市镇镇长陈伦平说:“我们规划出15亩,作为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用地,用于建设小公园小广场,大大地提升了窑塘村的人居环境。”
为了打好深化农村改革的“组合拳”,释放发展新活力,窑塘村在集中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的同时,还有一本收益良好的“土地账”。窑塘村将需要使用的建设用地保留下来,其余全部用于拆旧复垦,闲置土地获得相应的指标收益,为村集体受让退出宅基地的村民提供资金支持。
近年来,窑塘村通过广泛招商引资,创办了窑塘泡菜厂、芥菜种植基地,将碎片化的土地流转使用,带动农业人口从原来自给自足的传统农民闲散劳动力转变为工人或职业农民。这种农民“转业不失业”的模式,既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也为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经济支撑。
“村里办了泡菜厂,我们村民还可以以入股的形式拿到分红,等于是我们自己的产业。”最让姚细忧感到欣慰的是,自己可以在家就业,不用外出打工,还能照顾家人。
“我们整合了30亩土地,引进窑塘泡菜厂。建成之后,预计可以为村民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真正实现土地收益跟农民收入‘双提升’。”古市镇镇长陈伦平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