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卡”后遗症,这个词你听过吗?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多家银行对银行卡开户的审核趋于严格,银行工作人员普遍表示,“办卡难”与“断卡”行动不无关系。
“断卡”行动开始于去年10月,矛头所指,就是手机卡、银行卡。从“猜猜我是谁”到通知退费退税、“包裹藏毒”、无偿提供低息贷款,很多电信网络诈骗的套路都是从一通电话开始,以银行卡收钱结尾。可以说,把“两卡”风险治理好、破解违法分子的“作案工具”,就会大大降低受骗风险。
加大审核力度、提高办卡门槛,正是有着这样的背景。应该说,这是各家银行落实主体责任的体现,是“断卡”行动的一部分,有利于从源头上筑牢防线,将从事贩卖银行卡交易等违法犯罪行为拦在外面。站在用户的角度看,此举最终也是为了保护消费者——从源头遏制电信网络诈骗,每个人都是受益者。
所以说,所谓“办卡难”只是对过去办卡过于简单、随意的一种纠偏。将其称为“后遗症”大可不必,这不恰当,也不公允。当然了,防控风险与优化服务之间如何平衡,这考验服务能力和水平。管控风险很重要,加强审核可以理解,但是否就一定要影响用户体验呢?如果一定要,又是否可以将影响降到最低?从报道来看,一些网点要求办卡人提供社保证明、居住证明、手机号实名认证证明等。无法“证明”就开不了卡或被限额,这势必会给部分群体带来不便。其实,甄别开卡人身份、规范用途,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当“断”则“断”清楚,把该服务的人服务好,二者都很重要。 (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