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茶座
据传,元朝的时候,有个学子叫元好问,号称诗坛神童。有次赶考途中,他看到猎人将一对在天空翱翔的大雁射下一只,另一只在空中盘旋哀鸣,确信伴侣已死,便头朝地撞死。大雁的深情,直击元好问的心灵,于是写下了千古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的确,人生在世,一个“情”字,最能触及人的心灵,无论爱情、亲情,抑或友情、乡情。
吃饱穿暖,这是生理需求;生理需求,是有限的。人不可能不吃饭,但不能一顿吃十碗饭。满足生理需求的,往往是必需品。
各类情谊,这是心理需求;心理需求,是无限的。人是社会性动物,人若没有各类情谊,便如同山中野人。满足心理需求的,往往是奢侈品。
一个“情”字,意味着无限的心理需求,意味着无限的商机。人类的这一情感需要,有时候很难精准地寻寻觅觅,只能偶发地触及。一旦触及,便呈喷涌之势。
诸多音乐文学影视作品,所唱、所演、所述、所现,就是要抒发一段情,就是要寻觅并触发人们特定时期的某一情感需求。如果点对了,情感迸发了,作品就火了,作品的投资人也就赚得盆满钵满了。
1987年春节联欢晚会,歌手费翔演唱了一曲《冬天里的一把火》,一下子燃烧了神州大地,一下子释放了人们的激情。改革开放带来了实现美好生活的希望田野,激发并释放着人们的活力,人们的激情需要恣意飞扬。一首情歌,成为人们释放改革激情的载体,开启并加速了通俗歌曲产业链的成长。
1997年春节联欢晚会,歌手任贤齐一曲《心太软》,一下子刺激了人们的心窝和泪窝。上世纪90年代如火如荼的国企改革带来阵痛,有人下岗了,有人下海了,有人外出另寻出路,有人从东北跑到海南了。诸多家中顶梁柱的下岗职工,无奈而又想独自支撑经济社会变迁阵痛,“心太软”这三个字阴差阳错地精准直击了这些人困顿的心灵。这首歌的大火,凝结了深邃心绪,承载着社会变迁的感受。
不被看好却意外走红的电视剧《父母爱情》,可能是这几年被重播次数最多的电视剧了。其实,这部电视剧打动观众的不仅仅是男主女主几十年的爱情,更是体现在家庭生活中琐琐碎碎的亲情。这直击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这个社会分工愈加复杂的花花世界,亲情变得稀缺。《父母爱情》在不经意间满足了人们对家庭亲情的回忆和渴望,通过欣赏电视剧,人们似乎体验了一下美好的亲情。心有所想,剧有所现,恰逢其时,这部剧就火了。
2021年春节,电影《你好,李焕英》,也是这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地触及了人们的心灵,成就了票房超过50亿元的辉煌。其实,电影的英文名字“Hi,Mom”(你好,妈妈)更为贴切。电影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母女亲情的故事,即使母女都穿越到二人尚未成为母女的时代,现世的亲情依然永恒地驱使她们悄悄地帮助对方。一部弘扬利她主义的永恒母女亲情的“穿越剧”,在正确的时间(春节团圆时)精准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精准地反映了人们心中的渴望。这一渴望,男女老少通吃。人们用脚投票,来到了电影院;人们用手投票,货币选票选择了《你好,李焕英》。
电视剧《父母爱情》悄无声息地酝酿了人们的情绪,电影《你好,李焕英》迸发了人们的心绪。文艺作品,只有踏踏实实地琢磨人们的情感痛点,只有真正和人们心中的“情”握手,才能做到基业长青。经典就是这样炼成的。
在激荡的年代,人们心中的“情”是经济社会的一面镜子,既有变化,又有永恒。在体面的物质生活满足后,“情”的需求也就从奢侈品变成必需品了。
一个需要亲情和温情的时代,正在呼啸而来。一个巨大的情感商机,正在呼啸而来。情,亦有价!文艺战线的朋友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作者系暨南大学投资咨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