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士”甚至“博士后”走进高职院校,引发了大众关注。在广州,为了更好服务广大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高层次人才发展生机勃勃。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俊 通讯员谢礼炮、王广海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超80位博士进入这所高职院校
“博士后”刘金彦没想到,自己会到这所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12年,她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先后就职于国际知名企业和研究所,去年,她接到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伸出的橄榄枝,当场被学校允诺的平台条件所打动。此后四位博士陆续加盟学校,三位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他们具有丰富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共同组建成了先进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创新团队。团队成员年龄在28岁—35岁,研究聚焦在石墨烯、磁性材料、3D打印材料等新兴战略产业方向。
“相比以前,我们引进博士更容易了。”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漆军坦言,学校近几年已经吸引超80位博士前来,占全部专任教师的比例超10%,走在全省高职院校前列,未来还将持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相比研究型的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如何真正留住这些博士,才是真正的考验。对此,该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在博士入校后前三年享受副教授待遇,为他们搭建研究院等平台,引入企业项目,为其发挥科研实力创造空间。
广东拥有14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它们拥有更多的资金、资源和政策支持,综合实力不逊于部分本科院校。漆军认为,这意味着职业院校同样可以为各类人才提供足够的发展条件,凭着脚踏实地的努力,博士们同样能有所作为。
石墨烯气凝胶隔热材料研发、增材制造定制式金属钽植入物产业化技术攻关及应用示范、改善医用TC4钛合金表面耐指纹性能的工艺研究……先进功能材料团队接手的研究项目多到忙不过来。刘金彦说,来到学校以后的发展非常符合自身预期,“能看到很多机会,现在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很愿意在这里贡献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力量”。
去年,他们开始招收有兴趣的在校学生担任“科研助理”。该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2020级学生郑依凡,是第一个“尝鲜者”。记者探访研究院时,她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以石墨为基础的材料制备,“我一下课就往这里跑,这个工作是对我的技术启蒙,让我找到未来职业的可能性”。
“企业院校行”有了惊喜发现
上述人士分析说,长期以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过于前沿,企业用不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很多技术难题,为逐步解决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的现象,2018年以来,在广州市科技局的指导下,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积极整合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常态化开展企业院校行活动11期,对接高校院所8家,组织全市科技企业约300家次,促成合作意向近90项。
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之外,“企业院校行”首次将目光放到高职院校。今年三月起,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苏雄斌已经组织了20多家企业来学校对接两次。他惊喜地发现,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先进制造领域优势突出,能进行跨学科的快速整合,推进科研成果的工程化,将有效解决重要领域的一些难题,服务于中心所联系的一万多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但他也体会到,要让市场充分认识高职院校较强的科研能力,需要各方拿出更多耐心。
“国家在攻克高精尖技术的同时,广大中小企业亟须垂直的应用型科研,我们就是瞄准了这个空当,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漆军透露,2020年,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开展技术服务、授权专利97件,服务区域中小微企业121家,培育企业成为省级及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近80家,科研项目到账经费约470万元,其中企业横向技术服务占比约78%。同期,全国1300余所高职院校科研项目到账经费在100万元以上的约为10%。
生产线改造、产品二次开发、产学研推进……面对企业截然不同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机制更灵活、力量更协同,我们四成左右的老师具有科研工程化的经验,他们随时和博士合作”。学校通过出台更完备的激励机制,激发各个团队、不同学科老师的内生动力,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景才会更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