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现场 群众深情追忆:

把饭吃光是最好的缅怀

①:一位群众泪洒送别现场。
②:不少市民手持稻穗送别袁老。
   ③: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现场。
    ④:群众通过小卡片寄哀思。

  父亲抱着儿子、女儿握着年迈父母的双手、残疾人坐着轮椅……大家一起走向明阳山殡仪馆,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寄托崇敬与哀思。

  5月24日上午10时,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袁隆平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24日早上6时,记者驱车赶往明阳山殡仪馆,当时,道路两旁已有不少群众正步行前往殡仪馆。至上午8时,殡仪馆外前来悼念的群众已经迂回排了近2公里的“长龙”。上午9时过后,因为人流量太大,前来维持秩序的警察和志愿者开始将群众分割成约150人一组,分批进入灵堂,为敬爱的袁爷爷献花、鞠躬。

  “他是一位打败饥饿的英雄,所以无论多远,我都要回来,向他送别。”一位现场群众眼含热泪,这样告诉记者。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武威、张丹、李波

  “袁老给我们

  做了最好的表率”

  在人流中,记者采访到了和袁老非常熟悉的原湖南省粮食局干部戚正武。

  戚正武最崇拜袁隆平博大的胸怀,“在中国只要是做粮食工作的人需要袁老,他都愿意支持。我感觉他有博大的胸怀,凡是为粮食工作而努力的科学家找他汇报,他都非常热情地接待。”

  戚正武忆起以前给袁隆平做工作汇报的场景,“记得我给袁老汇报过如何降低稻谷在加工成粮食环节中的损耗,这其实是一个技术的问题。他给了我很多肯定的意见,说这是好事。这是六七年前的事情了,当时还觉得袁老的身体状态非常好。”10多年前,戚正武经常到袁老家中:“我到他的家里去,听他拉小提琴,他太太则弹钢琴。袁老很开朗,笑声满屋子的人都听得见,待人没有一点架子。”

  戚正武说,听到噩耗,“我的心里就像过山车一样,还和他儿子打电话确认是否属实。”

  戚正武和袁老的学生颇有交流,他说:“我很难想象再有人超越袁老。技术方面或许未来会有更大突破,但袁老传递的是一种精神,他一直在一线孜孜以求、默默奉献,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表率。”

  视障人士:幼时曾与袁老有一面之缘

  今年35岁的袁海根是一位视障人士,他和同为视障人士的友人,在流动的人群中随着手中的导盲棒慢慢移动。

  “今天早上6点多就和朋友一起出门,从河西赶过来,终于在9点多到达明阳山殡仪馆。”袁海根说,他是江西宜春万载人,在小时候曾与袁老有一面之缘。“我记得在我十二三岁的时候,万载县作为江西前几批杂交水稻实验基地,袁老亲临实验田指导。”袁海根告诉记者,算起来,他与袁老算得上是同宗,尽管亲戚关系比较远,但始终觉得是宗族所有人的荣耀。

  袁海根说,自己从8岁开始种水稻,在没有杂交水稻之前,一年两季的水稻产量约八九百斤,每一季水稻的产量在四百斤左右。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种植杂交水稻后,每一季的水稻产量都在八九百斤。“以前农民两季的收成,在种植杂交水稻后一季就能够达到了。”他说。

  “我是由于一些工作原因,在21岁才失明的。”袁海根说,尽管眼睛现在已经看不见了,但是与袁老的那一面之缘仍然记忆犹新,“袁老让我们农民吃饱饭,我们觉得应该送他最后一程,尽一片心意。”

  前来吊唁的人群中,还有十多个用手语交流的聋哑人。31岁的刘元元是其中之一,她是长沙一家连锁咖啡店的咖啡师。刘元元是邵阳人,还有几位朋友则是从岳阳、宁乡两地赶来,有些人前天晚上就赶过来了,十几位朋友相约一起送别袁老。

  谈及对袁老的感情,刘元元表示,“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插过秧,所以对袁爷爷感情特别深,袁爷爷让我们吃饱饭。”

  韶关消防员专程前来送别

  在人群中,记者看到一个身穿蓝色工作服的消防员,他叫周延涛,5月23日晚专门从韶关赶来。周延涛告诉记者:“我是自发过来的。觉得袁隆平院士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他是一个大无畏的人,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是一个湖南人,爷爷、爸爸曾对我说,我们家小时候穷,吃不上饭,有了袁爷爷改良的水稻后,家里就吃得上饭了。”

  周延涛边说边抹眼泪:“我是吃着袁爷爷的稻米长大的,是一个农村孩子,哪怕在异地他乡工作,心里仍记着袁爷爷,不管多远,都要赶回来送袁爷爷最后一程。”

  前来送别袁老的人群中,有一位来自浏阳的张梅林女士。她告诉记者,自己90岁高龄的父亲唐蔚奇在听说袁隆平去世的消息后,哭了一整天,一大早要求女儿一定要替他到现场吊唁。

  “我父亲90岁了,特地写了一首词送给袁老。早上5点钟,他打电话给我,说一定要去送袁老最后一程,我是走路过来的,走了一个小时。父亲经历过没有饭吃的年代,因此对袁老有特别深的感情。”张梅林告诉记者。

  小学生专门请假来悼念

  9岁的李卓霖是长沙市枫树山大桥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为了悼念袁爷爷,他专门穿上了自己最珍视的衣服,让自己以最好的精神面貌送别袁爷爷。

  “袁爷爷是杂交水稻之父,为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李卓霖说,正是由于袁爷爷的杂交水稻研究,令水稻产量翻倍,才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李卓霖的妈妈告诉记者,儿子得知袁爷爷将在24日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为了不影响学业,本来想23日晚上过来,由于当时已经很晚了,24日白天就给儿子请了假专门过来送别袁爷爷。

  龚先生与李卓霖母子俩在花店相识,三人同乘一辆车到明阳山殡仪馆一起悼念袁爷爷。“虽然我没有近距离接触过袁爷爷,但是我们这一代还是心怀感恩的。我外甥说,‘我今天一定要把饭吃光’,我觉得这是最好的缅怀方式。”龚先生说。

  来自长沙幼儿师范学校的陶帅和言梓灵告诉记者,学校老师召集他们到现场悼念袁爷爷。“我们的学业可以赶,但是这样的送别只有一次,为了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我们校服都来不及换就赶来了。”言梓灵说,袁爷爷是一位很伟大的人,父辈曾说过,过去的生活很艰苦,这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7版:要闻
   第A8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湾区
   第A12版:体育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旅游
   第A15版:旅游·揾食
   第A16版:文创·每日闲情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把饭吃光是最好的缅怀
广东高校水稻研究专家深切缅怀“杂交水稻之父”
外交部: 奉劝台湾当局停止借疫情搞政治操弄
世卫大会再拒涉台提案
狠打“鱼目混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