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颁发了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大会颁发自然科学奖23项、技术发明奖11项、科技进步奖142项。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等作为主要完成人的“新发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策略与临床诊治”项目获得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获得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科技合作奖则由凯文·琼斯、罗兰·约瑟夫·伯雷西、廖汉林3名外籍专家获得。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锟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杨耀烨、邱伟荣
据介绍,钟南山团队项目“新发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策略与临床诊治”此次获得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际,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依然带领着团队奔赴一线,深入开展救助和研究。该团队围绕防控策略、致病机制、诊断技术、精准治疗、快速检测、预警预测等方面,积极探索应对重大疫情的科学防控与诊治,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及突破,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至临床实践与疫情防控。他们的专业和敬业、良知和勇气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赞誉。
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宋尔卫获得202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突出贡献奖。
宋尔卫是国内著名的乳腺外科医生和杰出的临床科学家。他自1995年开始从事外科工作,是国内最早开展乳腺癌根治性保乳手术的外科医生之一,经他保乳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十年肿瘤特异生存率为91%,达欧美顶尖乳腺肿瘤中心水平。其牵头编写的“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中国专家共识”以及主编的《乳腺癌保乳治疗》等得到了广泛认可,为乳腺癌保乳治疗在全国推广提供了规范性指引。与此同时,他带领团队结合临床进行应用基础和转化研究。他提出了肿瘤生态学说,发现了微环境中多种具有促癌功能的免疫和间质细胞新亚型及其促癌机制,开拓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方向。这些系统性的创新成果为靶向肿瘤微环境及针对实体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与新策略,推动了恶性肿瘤及重大疾病的免疫治疗进展。
自担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以来,宋尔卫院士始终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打造一流研究型医院,医院Nature Index连续四年排名国内前十,位居省内综合医院第一。
广州优势:
大院大所集聚,展现基础研究实力
自然科学奖意味着在基础研究中取得了公认的重大进展。在202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的获奖项目中,由广州牵头完成(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一完成人)的获奖项目占全省的90%。这说明,广州具有大院大所大平台的集聚优势,强大基础研究能力足以让广州担当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策源地。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孙珍研究团队完成的研究成果“南海海盆破裂-扩张历史与扩张机制”获得2020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研究首次精确测定南海扩张起始与结束年龄,解决了40多年来关于这一重大科学问题的国际争议;揭示南海与大西洋的本质差异,提出板缘张裂新概念,改变了南海地质构造研究由欧美主导的格局,实现了中国科学家引领发展的新局面。
数学是基础研究的基础,是其他科学研究的主要工具。广州在该学科领域同样展现出实力。由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授庾建设为第一完成人的“离散系统的变分法及其应用”获得了202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成为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在数学领域的获奖项目。
如今广州仍在不断推动原始创新,不仅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搭建“1+2+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也推动科技创新从产业主导模式发展到“以科学引领产业”的新阶段。如今,广州市基础研究投入占R&D经费比重达13.9%,创历史新高,接近世界先进国家水平。
产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展现巨大价值
从科研链条到产业链条的协同创新,同样造就了广州此次领跑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的优势。科研院所和企业机构密切合作,科技成果也更能瞄准业界的痛点问题,落地也能产生更大的价值。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滨兴为第一完成人的“基于互联网的公开信息大搜索关键技术及系统”获得2020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学进步奖一等奖,并由广州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防科技大学、星汉数智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研制。
该成果是为了构建具有突破性创新的新一代搜索引擎,可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互联网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处理,获取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并支持泛在网络空间对人、物、知识的搜索。成果在政府、公安、安全、军队、企业等行业成功应用,近3年直接经济效益7.1亿元,新增利润1.5亿元。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朱红惠团队的成果“农业微生物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及产业化”同样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研究成果选育了高性能菌株74株,揭示了其活性基础及作用模式,创建了废弃羽毛与食用菌渣联合发酵生产有机肥等多项技术和工艺,开发出新型多功能肥料、农用菌剂、功能小肽粉等高性能产品10个。近3年成果取得经济效益110.9亿元,利润30.5亿元;发表论文89篇,授权专利15件,1项成果鉴定为国际先进。
80后广州青年科学家崭露头角
在获奖名单中,一批青年科学家开始崭露头角。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健康院)研究员刘兴国团队完成的“线粒体信号调控细胞命运研究”项目,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
“这份荣誉对我们来说既是鼓励,更是鞭策。”刘兴国是一名80后青年科学家,他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后,经过美国博士后训练,于2010年加入广州健康院。他建立的科研团队独辟蹊径,建立了线粒体调控干细胞这一研究方向,系列工作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他还担任亚洲线粒体学会常务理事,成为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
而中科院广州能源所“高效节能热色智能薄膜关键技术”项目获广东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为太阳能研究室副主任肖秀娣研究员,她同样是一名80后。该研究在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等国家省市项目的支持下,经过近十年的系统研究,实现了高效节能热色智能薄膜的批量制备和示范应用,提出的低温成膜技术、快速退火装置、粉体制备和高效分散技术、柔性贴膜成型技术实现了热色薄膜从材料到产品的转化,可应用于建筑、车辆、船舶门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