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科研设施仪器开放共享 三地创新人才加速流动

大湾区挺起创新“脊梁”

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 通讯员莫倩摄
金域医学实验室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燕摄
广州国际生物岛 通讯员李剑锋供图

  大湾区 大未来

  开栏语

  风起南海滨,潮涌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地方,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7000万人在这片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不到全国0.6%的面积,创造出全国12%的GDP。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大湾区建设热潮涌动。“硬联通” 迅速推进,“软联通”亮点纷呈,“心联通”越织越密……一个发展潜力无限、想象空间巨大的世界级活力湾区已雏形显现。

  大湾区,小故事,大未来。近日,广州日报派出多路记者走进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城市,实地采访各地推进大湾区建设的生动案例,亲身感知大湾区发展的澎湃春潮。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黎慧莹、徐雯雯

  大洋深处,碧波涌动。

  在广州,“天河二号”凭借全球顶尖的“超级算力”,助力香港科技大学甘剑平教授研究团队开发出3D高分辨率中国海多尺度模拟系统,首次把三层环流的奥秘展现在世人面前。

  科创走廊,人才济济。

  在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吸引了一批香港及国际优质科研机构和人才, 20%成员来自香港的显扬科技,正争做全球人工智能3D机器视觉技术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

  大棚内部,鱼菜共生。

  在江门,香港三名“90后”当起了“现代高科技农夫”,把8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大棚建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鱼菜共生生产系统。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研设施仪器开放共享、三地创新人才加速流动……两年多来,粤港澳三地着力破除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堵点,科技协同创新能量逐步释放,一条串联起“两廊”“两点”的科创中轴正迅速崛起,为科技湾区建设注入更强劲动力。

  “小项目”牵手“大伙伴”:

  广州超算助力香港科学家破解海洋密码

  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提速,全球科技创新进入了空前密集的活跃期,实现创新要素的高效流转,是在这场竞赛中领先的关键一招。实际上,就如何打破因制度不同、规则差异造成的合作阻碍,粤港澳三地的科研团队早有探索。

  “我们2005年就来广州了,在南沙建立了一个研究海洋的实验室。”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甘剑平通过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建立了3D高分辨率中国海多尺度模拟系统,为区域海洋功能应用、气候变化和海洋科学研究提供智能化大数据,研究成果领先全球。

  甘剑平说,香港本身没有超算,广州超算中心为香港高校提供了一个世界级水平的平台,让他们可以做一些原来做不了的事情。类似的例子还有:基于“天河二号”超算配合高效高精算法技术分析,香港大学教授林赞育得以在海量的病原体基因数据以及其他流行病学及生态学数据中,追踪如H7N9新型禽流感在内的重要病原体的起源、传播和进化。

  直接服务4400多家用户,间接服务超过30万家用户……一个又一个项目“聚沙成塔”让广州超算中心成长为全世界用户数量最多、利用率最高、应用范围最广的国际顶尖超算中心。2018年7月,广州超算中心联合九家粤港澳高校共同成立了粤港澳超算联盟,携手打造“粤港澳超算资源共享圈”。如今,遍布湾区的9个超算分中心,正为大湾区科技创新提供超算动力。

  从科学装置科研仪器共享,到科研资金跨境拨付,到联合实验室合作共建,粤港澳三地不断打破有形与无形的藩篱,建立起常态化的科技合作机制。

  “小产品”孕育“大产业”:

  医疗创客成为“港穗佛”城市协作缩影

  以越来越紧密的科技合作为基础,一条世界一流的科创产业链正在粤港澳形成。“香港深造,广州科研,佛山创业。”佛山市安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贤帅以一个小小的牙科种植体和自身成长经历为例,点出了如何叠加三地科研、产业、市场优势、协同发展的关键。

  2013年,陈贤帅从香港博士毕业后,被引进到广州市中科院任职精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在广州,他组建了团队深入研发牙科种植体项目,不久便依靠佛山口腔医疗产品制造业基础把成果转化为产品,又反输入到香港。“香港医学发达,临床审批灵活,产品在香港的快速落地,也推动了香港口腔医学领域的发展。”

  在珠海,一个能“抓住”高空抛物的智慧视觉系统吸引了所有参观者的注意。3月29日,珠海高新区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打造“中国智慧视觉创新示范区”,促进珠海建设“全球智慧视觉创新示范城市”,一个百亿投资、百亿产值的智慧视觉生态圈正在形成。

  在广州,一家总部位于广州国际生物岛的企业,正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的“超级助推器”、粤港澳互联互通的“超级联系人”。

  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汪令来告诉记者,作为香港特区政府认可的三家内地核酸检测机构之一,香港金域日核酸检测产能可达2.5万管,为香港当地日核酸检测产能最高的实验室之一,截至4月18日,已累计完成核酸检测近240万人份。南粤·金域澳门医学实验室目前日均检测量可达到5000例。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打造这条世界一流创科产业链,依靠的是大湾区城市发挥优势错位发展,互利互补携手共进。

  “小空间”成就“大未来”: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成青创沃土

  4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一侧在香港,一侧在深圳,这一跨境合作区,虽然面积只有3.89平方公里,却孕育着粤港澳合作发展的大未来。

  凭借其独特优势,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吸引了一批香港及国际优质科研机构和人才进驻。

  2018年,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丁克带着人工智能技术,来到位于合作区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担任显扬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和总经理的他,带领团队在2020年中国青年创业大赛中以广东唯一进半决赛的项目获得全国总决赛金奖,朝着全球人工智能3D机器视觉技术领航者的目标进发。

  如今,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已成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大本营。6个面向港澳青年的创新创业基地有力地支持服务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其中,孔雀谷深港创科育成基地引入27家具有原创性、高成长性的项目,85%的项目具有中国香港和海外基因。

  同时,它也是重量级科研项目的新高地。逾百个高端科研项目在此推进,香港5所“世界百强”高校项目、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量子研究院等相继落地。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更是粤港澳创新合作的一个缩影。放眼大湾区,以广深港、广珠澳科创走廊(两廊)和深圳河套、珠海横琴创新极点(两点)为主体的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框架基本建立。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和南沙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等重要创新节点“串珠成链”,挺起了大湾区创新发展的“中轴脊梁”。

  粤港澳打造科创“大湾区模式”

  最新数据显示,广东省为了支持港澳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的重大科技计划,向港澳开放1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累计跨境拨付财政科研资金1.5亿元。广东与港澳合作新建20家联合实验室,吸引了近200位院士和40余位港澳科学家到广东工作。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第A8版:理论周刊
   第A9版:理论周刊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广州文明导报
   第A12版:创文特写
   第A13版:身边纸
   第A14版:今日人物·关注
   第A15版:湾区
   第A16版:体育·阅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DA13版:顺德金版
   第SDA14版:新区势
大湾区挺起创新“脊梁”
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公务员完成宣誓点赞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号召向“时代楷模”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学习的决定
中国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