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62岁的邓卫星刚从菜场回来,就回到屋后的厨房,开始为24个住在他家的孩子做午饭,只见他拿着四十多个鸡蛋,七八个番茄,做了一大盆的番茄蛋花汤,加上早就做好的豆腐和米饭,就成了孩子们和他的一顿午餐。
今年是英德市下太镇共产党员邓卫星开展助学行动的第40年。从1981年开始,在菜市场卖猪肉的他先后帮助1000多名山里娃,圆了他们的求学梦,“我常常对他们说,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你们不要担心钱的事,来这里就认真读书,考上了学校,我保证帮你们找到爱心人士,让你们完成学业。”
邓卫星每天凌晨3时就到屠宰场拉猪肉,早上卖肉,中午回家做饭,一直到晚上9时许,孩子们在学校上完晚自习回到家,他才能休息,这样的时光日复一日,他已坚持了40年。邓卫星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助这些家庭有缺憾的孩子完成学业,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能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武威
英德市下太镇群山环抱。镇中心的下太学校旁,坐落着一幢三层小楼,门口挂着英德市关工委的“学生之家”牌子,当地人都知道,这幢屋子里,已经先后走出了1000多个山里娃。
“不愿他们和我当年一样”
时至今日,说到当年辍学的经历,已经两鬓花白的邓卫星还会两眼通红、言语哽咽,那是他一生的痛,而帮助山里娃走出大山,对他来说就是“疗伤”。
“1976年,我是全镇第一个考上重点高中的,但那时候爸爸突然就去世了,家里没有钱,我就只能辍学,到现在,一想起那件事我就流泪,如果我当时去读书,我想我一定能有出息的。”
邓群山是邓卫星的孙子,中午,他和其他24个孩子吃一样的伙食,他对记者说:“爷爷说,他助学就是不愿意这些孩子再和他当年一样。”
1978年,邓卫星开始在镇上做猪肉生意,因为时常下乡收猪,他看到了当时农村里不少辍学的孩子,“后来我发现,他们确实在生活上遭遇了很多的困难,比如父母生了大病,甚至还有是孤儿的。我听着觉得可怜,但我不想让孩子再有我当年的经历,所以咬咬牙,就和妻子一起助学。”
因为住在镇中央,旁边就是学校,从1981年开始,靠着卖猪肉已经赚了一点小钱的邓卫星和妻子就开始接这些孩子来家中住,直接就近读书。第一年,家中收留了6个孩子,第二年扩充到24个,后来最多的时候有68个;而今,孩子的数量越来越少,目前有24个。
“说实话,这些孩子没有一个不顽皮的。”一来到学生之家,邓卫星就开始给这些孩子做思想工作,“我常常告诉他们,你们不比其他人差,只是来自有缺憾的家庭,你们要改变家庭的面貌,就需要好好读书,现在党和国家如此强大,加上有这么多爱心人士帮助,我一定要送你们去读书。”
1981年至1997年,邓卫星和妻子的助学还处在自发的阶段,他们的房子当时还只是一个小平层,孩子们晚上睡觉都要打地铺,因为财力有限,邓卫星也只能负责帮助他们读到初中毕业。当时,邓卫星还有两个儿子要抚养,这让他的财力捉襟见肘,但即便如此,他和妻子也只是象征性地收取这些孩子每人一年100多元的水电费。但从1997年后,他就开始无偿帮助这些孩子了。
善举获政府和爱心人士支持
1997年对于邓卫星而言是一个转折点。那一年,他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家里一下子省去了很多开支,让邓卫星夫妇可以全心全意地帮助这些山里娃。
而爱心人士也开始出现。有一天,邓卫星家门前突然出现了一个陌生人,他好奇地看了一眼邓卫星家满屋子的孩子,而后带着抱怨的语气责问他:“你们家里这么穷,还要生这么多孩子,这可怎么养得活?”邓卫星忙回答:“这些都不是我的孩子,都是山里的孩子,他们是因为家里有了变故,经济上遇到困难,才借住在我这里读书的。”
那人听了,被邓卫星的善举大为感动,他随后向邻居和当地政府核实了情况,接着告诉邓卫星,他姓王,是广州的一个老板,看到孩子们打地铺,住得也比较拥挤,于是王老板决定为邓卫星家加盖第二层楼,并且经常为邓卫星宣传,于是更多爱心人士知道了邓卫星的善举,常常过来支持他。王老板还给邓卫星的家起了一个名字——学生之家。
邓卫星的善举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英德市政府为他们家加盖了第三层楼,以解决学生的住宿问题。邓卫星说:“我能坚持做这件事这么久,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心,我们当地的镇党委和政府一直都非常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和安全问题,这些年,在政府和爱心人士的关心下,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为了解决孩子们的生活来源,邓卫星也做了很多尝试,他承包了20多亩山地种砂糖橘,孩子们休息期间也集体参与劳动。还有一件事非常让邓卫星感动,“我们这里有一个老红军,临去世前把身上仅剩的6万元全部捐了出来,给我们建了一个蛋鸡厂,这样,孩子们吃鸡蛋就不成问题了,营养也有了保障。”
1997年以后,英德市的关工委也开始助力邓卫星的善举,关工委帮助核实那些家庭遭遇变故的孩子的情况后,主动和邓卫星联络,将孩子送到他这里来。
当地镇党委看到邓卫星有如此高的觉悟,也主动发展邓卫星入党。邓卫星说:“作为党员,我觉得做这件事情,对得起党、对得起国家。这是我应该做的,我大的做不来,能帮帮孩子就可以。”
40年来从没算过账
很多学生读完书找到工作之后,都会到邓卫星家里看望他,那是他最高兴的时候,“我当初无法实现的梦想,我的儿子和我带出来的1000多山里娃帮我做到了。”
7年前,曾受过邓卫星夫妇帮助的伍小花要结婚了,特地回来看望邓卫星夫妇。当年,伍小花的姐姐、妈妈都患有白血病,但她学习特别刻苦,最终考上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偏偏在那时,家里又遭遇不幸,她的父母遭遇车祸双双去世,伍小花当时一分钱都没有,临开学还有4天,她只能找邓卫星帮忙。邓卫星带她到了清远,“我当时已经是清远市人大代表,于是我跟领导讲她的情况,领导又主动和我们联系对口的爱心人士和企业家,最终帮助她完成学业。”
新婚大喜的伍小花回到邓卫星家,夫妻二人连连叩谢,还拿给邓卫星5000元。邓卫星说,每当收到这些孩子捐来的善款,他都特别激动,但多年来,善款他自己分毫未动,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我帮助的1000多个孩子里,有考取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和韶关大学的,今年还有一个孩子会毕业,他成绩很好,应该能考上本科。”
而对于那些上不了本科的学生,邓卫星也会联系爱心人士,帮他们读技校或中专,学成一技之长后,也就有了养家糊口的本领。
40年帮助1000多个孩子,一共花了多少钱?邓卫星说,这笔账他从来没有算过,“我没想过去算,我就是卖猪肉为生,今天挣多少钱,就花多少钱。”
邓卫星表示,目前,学生之家的开销主要是邓卫星和两个儿子来维持,另外,走出去的学生也会给他捐助一些善款,而爱心人士主要帮助捐赠一些油和米。
“我的儿子也会接着干”
邓卫星坦言,40年来,他也曾有过想放弃的时候,两个儿子读大学时,家里财政一度捉襟见肘,他还向亲戚借了3万多元。后来,邓卫星的亲戚在佛山南海开厂,生意很好,邀请他一起入股开厂,邓卫星一度被说动,但后来一接到山里娃家长打来的电话,他立刻放弃了开厂的念头,“我不能舍下这些孩子,不能让他们重复我以前的苦难呀。”
14岁的陆园蔓在下太学校读初二,她家离镇上步行要一个多小时。她爸爸在她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查出肺癌,要买很多止咳药,还要吸氧。今年初,陆园蔓的爷爷去世了,父亲又住院一个多月。陆园蔓告诉记者,他们三兄妹2017年就来到邓卫星家,“卫星伯对我们很照顾,我们在这里每天按时吃饭睡觉。”
住在高洞村的孤儿邓俊学今年12岁,上5年级,爷爷已经90多岁了,他告诉记者:“我是上学期来到这里读书的,在这里比家里住得好、吃得好。”
记者在邓卫星家看到,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及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孩子们现在的宿舍已经有空调了,此外还有电脑和一个小的图书室。“我们固定早上吃面,中午吃鸡蛋、豆腐、米饭;晚上就吃肉,一日三餐,大家都生活得很有规律。”邓卫星说。
已经62岁的邓卫星说,随着现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他相信未来需要学生之家帮助的学生数量会进一步减少,但他仍愿意一辈子干这件事,“即使我未来不在了,我还有儿子,他们会继续帮我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