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汪万里
作为广东唯一一家镇级综合性中医院,过去5年多时间里,虎门中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王莉莉与全院职工一起努力,使医院从濒临倒闭中“起死回生”,他们突出中医特色,做强专科,赢得了广阔未来。
去年10月,虎门中医院搬到新址,发展势头一浪胜一浪。如今,虎门中医院拥有一支近60人的省级三甲医院的专家教授团队,名医荟萃,他们正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精品中医院”。
“我们赶上了好时候”
记者:你们医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这背后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
王莉莉:如果说我们今天算是取得了一点点成绩,那最应该感谢的是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健康局和虎门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这几年,正是借着东莞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春风,虎门中医院才有了这样发展的机会。
2015年初,我到医院的第三个月,医院没钱发工资,当时医护人员上一年3000元的年终奖都还没发。我找到镇委、镇政府,周转了300万元,给医护人员发工资,渡过难关。回想当初,各级政府部门对我们的帮助太大了。
幸福要靠奋斗创造。我们一边建设高水平新院部,一边推进医院特色专科建设、引进高层次专科团队,我们打造中医特色品牌、开展优质服务,全院职工上下一心,医院活过来了,我们已连续4年收支平衡并略有盈余了。
总结起来,虎门中医院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最关键的其实是我们赶上了好时候,搭上了东莞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发展的列车;虎门群众对我们也一直厚爱有加。否则,光靠我、靠我们自己,是没有办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搬家后发展势头迅猛
记者:搬到位于捷南路新址的虎门中医院并不大,但就医环境非常舒适。搬家后发展得如何?
王莉莉:在寸土寸金的虎门能拥有这样一个地方,我们已经很满足了。这里虽然位置看着有点偏,但交通很方便,停车位也多,这其实是好事。
搬进来后,2020年第四季度我们的业务量同比增长了43%,2021年第一季度我们的住院量是2020年同期的2.6倍,可以说,我们搬到新址后发展势头非常迅猛,群众非常认可我们,都夸我们医院环境好、服务好。
搬到新址近半年,我们现有的业务用房就不够用了,镇政府支持力度极大,已经准备将医院旁边的几栋房子移交给我们,翻新、装修后跟我们医院连成一体。我们希望年底就能交付使用,我们都盼着这一天能早一点、再早一点到来。
常有外地患者来求医
记者:这几年,随着东莞对卫生健康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东莞吸引了越来越多专家的目光。对于虎门中医院来说,省级甚至国家级专家的资源应该是你们发展最大的助力吧?
王莉莉:目前我们全院职工大概是400多人,但定期来我们这里坐诊、带教、帮扶的省级专家就有近60人。我们由衷地感谢这些专家,他们真诚地帮助我们。虎门中医院的底子太薄了,靠我们自己,想发展太难了。
教授来了,在广州抢不到的号,在我们这里就能看上。很多外地的患者坐着高铁、开着车来我们医院看病。群众受益了,我们的医生天天跟着教授学,水平也上来了。现在我们中医科、内科、妇产科、儿科、外科、眼耳鼻喉科、皮肤科、口腔科都有中山大学多所附属医院的专家和省内、国内的名中医坐诊。
我们的“粤港澳大湾区毫火针疗法培训推广中心”在2018年初举行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与健康合作大会上签约,为全省签署的27个合作项目之一。毫火针疗法被列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
我们还引进了多名国家、省名老中医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专家进行坐诊、带教、查房,每个科室都有中医介入进行治疗。
我们的新生儿科是搬到新院后才开设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肖昕教授团队每周4天常驻。肖昕教授是国内知名的新生儿科专家,可以说,我们的新生儿科就是由肖昕教授团队建设、管理的,所以我们新生儿科的水平提高很多。
抓住特色专科求发展
记者:对于未来,你们有什么样的设想?是不是还会继续邀请更多的大教授、大专家来你们这里传帮带?
王莉莉:别看现在来我们医院的专家已经不少了,但实际上仍然满足不了群众对教授的需求。东莞人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对健康越来越注重,相较之下,我们的专家、教授还是不够,我们还要想方设法请更多专家来。
这几年,我们按市卫生健康局制定的“大专科、小综合”的方向发展,群众需要什么就做什么,没有盲目扩大,我们紧紧抓住特色专科,做强我们的传统强项,如治未病科、针灸科、骨科、口腔科、眼科,做强群众急需的儿科、肾内科。去年,我们的治未病科和针灸科获评省特色专科。
今年2月,市政府批复同意的《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关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提出,“将虎门中医院打造为滨海湾新区精品中医院,计划2年内将医院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独具中医特色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编制床位达到600张,基本满足虎门、长安及滨海湾新区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现在,我们正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