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炒鞋”变味 当心发臭

  一双千元普通篮球鞋,被“炒”到近5万元,暴涨31倍。近日,因常规鞋品卖出天价而风波不断的得物APP宣布,下架价格暴涨球鞋、封禁涉嫌违规卖家账户。“天价球鞋”闹剧收场,但有关讨论远未停止,焦点大多在“炒”上。

  炒鞋是个“圈”。热衷于收集球鞋的人,多少泡过几个鞋友群。但近几年,不少鞋友群不再单纯,而变成了炒家潜伏、渔利的秘密基地。有炒家自爆,品牌商发布新款球鞋后,上游鞋商以低价大量囤鞋,默许纵容潜伏在社交媒体、论坛群组等平台的散户,利用新闻热点借势炒作,有的打情怀牌、身份牌进行饥饿营销,有的现身说法声称炒鞋快速致富,有的以期货理财、真假鉴定之名推波助澜。手段五花八门,目的只有一个,把鞋炒出高价再转手。同样的套路,循环往复逐渐向下游递推。限量版带动普通款,球鞋再带动周边。一圈下来,热爱的没几个能买得起,买鞋的没几个真穿这鞋。

  变味的球鞋经济,臭不可闻。原本被赋予文化意义、代表着潮流的球鞋,被营造成一种投资商品,局中人也不觉得自己是大傻子,因为“总会有人接盘。”但真相是,它既不像基金股票一样具有金融属性和市场监管,也并非真正具备稀缺性和限量性,甚至还可能因为不断出现新款、假货“放水”而加速“贬值”。其实早在2019年,金融部门就曾提醒,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绝大多数跟风者入局即上当,被骗财、甚至背上巨额债务。

  “炒鞋”不是用行动表达热爱。随着中国制造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不少消费者化热爱为消费力,原本是提振消费、品牌出海的良好契机。若能在质量优良、设计新潮等基础上为国货品牌文化软实力做加法,才更有迈向中高端市场的底气。

  炒鞋终会“糊”。跟风消费需警惕,球鞋炒不出升值,炒不出优越感,更不是快速致富的好方法。监管部门要警惕,防范金融风险不能忽视这种现象,要让平台经济更加规范化发展。平台商家不应有侥幸心理,需知随着市场的成熟发展,领炒者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终将吃到教训,跟炒者致富捷径的心理也必将彻底凉凉。                  (刘冉冉)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国内·国际
   第A9版:经济
   第A10版:湾区
   第A11版:美术大观
   第A12版:今日人物
   第A13版:区街
   第A14版:教育
   第A15版:教育
   第A16版:体育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环保督察护航绿色发展
综合评价招生,看分又看“人”
美丽广州
中小学生“睡得了”还要“睡得好”
“炒鞋”变味 当心发臭
视频会员涨价要物有所值
工伤保险为新职业“托底”
清华男征婚,不该遭群嘲
制造业用工缺口如何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