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全媒体记者卢政 通讯员李卓莹
昨日,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举行2021年第一季度媒体见面会,通报东莞市三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环境执法、海洋生态环境等有关情况和接下来的工作思路。
去年,东莞市新建成截污管网约5700公里,累计建成截污管网约1.3万公里,超额完成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空气质量各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
碧水攻坚战:
全市7个国省考断面水质持续改善并达标
记者了解到,在碧水攻坚战方面,经过三年的治污攻坚,全市7个国省考断面水质持续改善并实现达标,优良水体比例达57.1%(不计溶解氧),劣V类断面比例为0,达到国家和省下达的约束性要求。
去年1-12月,3个省考断面中,石龙南河和石龙北河断面水质为Ⅱ类,角尾村断面水质为Ⅲ类;4个国考断面中旗岭、共和村、樟村断面水质为Ⅳ类,泗盛断面水质为Ⅱ类(除溶解氧)。2020年,东莞市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改善变化幅度排名全国第三、全省第一,其中旗岭、樟村、共和村3个劣V类国考断面水质改善变化幅度位列全省18个重点攻坚断面前三,创下“十三五”最好水平。
去年,东莞市新建成截污管网约5700公里,累计建成截污管网约1.3万公里,超额完成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累计建成并投运59个污水处理项目(处理规模373万吨/日)。35家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全部正式运营。累计建成分散式和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152座(处理能力约48万吨/日)。推进污水收集系统完善,全面完成1120公里主干管网健康检测,完成32公里主干管网共921处缺陷修复;完成13365个排水单元地块污水接驳和29996个重点排水户雨污分流及接驳,整改排水管网雨污错混接34930处,逐步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污水处理设施效能稳步提升。
经统计,2020年1-12月全市污水处理厂负荷率、BOD进水浓度、污水收集率分别92.51%、77.55mg/L、59.47%,基本达到年度目标。
蓝天保卫战:
去年优良天数提高比例在全省排第一
在蓝天保卫战方面,2020年,东莞市全年空气质量各项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主要污染物浓度全面达标,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第19位。其中,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23,同比改善22.4%,改善幅度全省第二;优良天数比例91.3%,同比提高13.2个百分点(增加48天),提高比例全省第一。PM2.5浓度24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同比改善25.0%。
能源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2018年10月,东莞市发布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的通告,将全市划为禁燃区,确立了推进全市无煤化的工作方向。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大力推广老旧车淘汰;建设绿色物流片区,引导城市配送企业投放591辆纯电动货车;全面完成公交车纯电动化;加强交通拥堵治理,累计完成117个交通拥堵点治理,有效减少拥堵排放现象。重点行业治理初见成效,全面排查清理“散乱污”企业,累计淘汰整治“散乱污”企业56453万家;大力推动重点行业源头治理;加强企业过程、末端污染治理。累计完成8435家涉VOCs排放企业末端整治、2268家重点企业专家帮扶和销号整治、959家汽修企业全过程治理。
进一步健全移动源监管体系,提高机动车清洁化水平,实施机动车国VI排放标准;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管控;加强船舶排放控制,累计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检查船舶8232艘次,开展燃油取样检测2271艘次,查处使用燃油硫含量超标船舶381艘次。全面加强扬尘、生活源防控力度,强化施工工地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累计发现并整改存在问题工地7588个;同时开展泥头车和沙石运输车辆检查行动。
固体废物防治: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在固体废物防治方面,东莞有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加快提升工业固废处置能力。目前,东莞市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共24家(收集单位8家,利用处置单位16家),全市危险废物收集处理处置能力为59.02万吨/年(收集能力5.59万吨/年,处理处置能力53.43万吨/年)。持续推进申报登记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完成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申报登记企业25215家(比上年增长99.8%),危险废物申报登记企业21671家(比上年增长67.1%)。2020年将17352家企业(比上年增长77.5%)纳入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
在净土防御战方面,“十三五”规划以来,完成884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基础信息调查和96个地块现场采样及检测分析,完成7个重点工业园区用地调查和采样分析,风险分级及成果集成报告已上报省生态环境厅。2017年以来累计22家企业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名录,督促有关单位落实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等法定义务。2020年获得中央专项资金用于推进洪梅镇污水处理中心地块污染修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