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
爸爸是我国恢复高考后第一个江苏省理科状元,女儿学习成绩也相当优秀。一门两学霸,这个成就究竟是怎么达成的?
日前,这位爸爸,计算机领域著名学者、中科院深理工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潘毅教授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经。
父女都是学霸
3月13日下午,由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以下简称中科院深理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主办的中科家长终身成长讲坛第二期开讲。讲坛上,中科院深理工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讲席教授潘毅以“科学与人生”为主题,分享了自己作为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经历,以及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经验。
潘毅教授是一名著作等身、荣誉无数的科学家,他还是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学院院士、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日本学术振兴会会士,他的名字载入《世界成就者名人录》等名人传记内。
他非常亲和地讲述了自己家两代状元的故事,他介绍,自己的大女儿曾获得美国高中总统奖,是州里唯一“女状元”,他自己也是1977年江苏省的理科状元。对此,他非常谦逊地说,自己和女儿都是属于运气比较好,当年高考时江苏省前一两千人的成绩其实都差不多,自己是运气好才成了状元;同样,乔治亚州那年满分的高中生有7个,女儿也是运气好才获得了总统奖。
培养孩子一定要有所取舍
潘毅教授建议大家凡事不能追求极端,要把握一个度,不仅要把握机遇,更要懂得创造机遇,要引导发现孩子的长处,在追求分数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未来发展的方向。
潘毅教授谈到了选择学习方向时,是“兴趣爱好”重要还是“能找工作能挣钱”更重要这个话题。他说:“有人曾说他培养的孩子不是为了去找工作的,而是培养孩子的精神支柱。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如果一个孩子毕业以后非常出色,最后却找不到工作,工资很低,这就还是一个失败者。”所以,潘毅认为,兴趣爱好和工作挣钱之间怎么衡量,家长培养孩子时要有个度,不能过于极端,要视家里的经济情况而定。
他举例说,美国有些华人家庭,恨不得把孩子培养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考试成绩也好,但是结果是朋友就没有了,社交圈就没了。他说:“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往往会失去很多乐趣,甚至没有朋友,今后发展前途也不好。”
他的大女儿就是在众多爱好中最后专长了芭蕾舞和西班牙语,在分数好的同时也坚持了自己的特长。而他对小女儿的教育也是遵循这样的原则,但从不强求其取得多么高的成绩。
他说:“生命中会有艰难的时刻,这时你一定要有所取舍,一定要有所放弃,什么都要就会失败。”
“我们只要做最好的自己”
潘毅教授说,人生要有自信,自信表现在自觉和自律,而不是自傲。
他说,“在大学的时候,老师给我的训导就是我们清华人出去一定要做第一。但是,往往人生中有很多挫折,不可能永远第一,所以我不会这么教我的学生。因为人生中没有第一,可能你在这个房间是第一,走到另一个房间就不是第一了。我们只要做最好的自己。”
他还表示,“贪婪是真正的贫穷、知足是真正的富有。”“敌人是最好的老师,困境是最好的教科书。”这些人生感悟通过他的亲身故事讲述,引起在场家长的共鸣和阵阵掌声。
潘毅还表示,自己虽然是一直学习和从事计算机专业,但自己的爱好是写小说,或许是理工科的思维更有助于他的写作。
据了解,中科家长终身成长讲坛将以常态化的形式在今年持续推出。该讲坛旨在促进科教融合,助力创新人才培养。该讲坛采用主题分享的形式,邀请院士科学家、教育界名师与优秀科研工作者、家长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让更多人深入了解科研工作者成长历程,提升创新型人才素养,同时搭建创新人才展示分享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