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发布了《“十三五”时期中山民生发展成就报告》。“十三五”时期,中山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持之以恒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民生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5年来,中山经济平稳发展,民生事业阔步向前,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第六次获评全国文明城市,第六次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第四次捧得“长安杯”,第五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伟人故里又一次焕发迷人华彩。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翔宇 通讯员国中调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于涛
收入与消费
发展型消费需求逐步增加
“十三五”期间,中山通过不断推进保障“学有优教、劳有丰酬、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等政策措施,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中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35712元增长到2020年的52754元,累计增长47.7%,年均增长8.1%。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37254元增长到2020年的54737元,累计增长46.9%,年均增长8.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24405元增长到2020年的37633元,累计增长54.2%,年均增长9.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山积极推进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的发展,利用集体经济收益改善村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为其提供代缴社保医保、子女就学补助、老人慰问、困难户慰问等福利待遇,推动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的增长。“十三五”期间,中山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15年的1.53逐年缩小到2020年的1.45,连续多年保持全省最小。
“十三五”期间,中山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居民的消费支出随着居民收入的日益增加而快速增长,并不断优化升级。居民消费由2015年的23399元增长到2020年的32735元,累计增长39.9%,年均增长6.9%。中山居民在食品方面的消费比重逐渐下降,而食品以外的消费比重逐渐上升,生活消费品质日益提高。2020年中山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4.4%,比2015年下降1.1个百分点。由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组成的发展型消费需求逐步增加。
救助与保障
各项兜底保障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中山不断完善城乡统筹、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分类织密兜底保障网,社会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兜底保障持续提升。中山聚焦特殊群体,在全省率先打造“三大”帮扶中心积极破解难题。打造“大病帮扶中心”,努力破解“因病致困”难题;打造“危房改造中心”,努力破解困难群众“居住难”问题;打造“教育帮扶中心”,努力破解困难学子“读书难”问题。
各项兜底保障也不断提升。2017年,在全省率先大幅提高低保水平,低保标准从629元/月提高到896元/月,增幅42.4%。2020年,低保标准提高到1100元/月,与2016年相比,增幅74.8%,年均增长18.7%。
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健全。中山努力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2018年,创新推行“1+2+N”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即1个服务中心、2项主功能服务、N项拓展服务),坚持以服务中心为载体,做实各类养老专项服务。
2020年,进一步推动全市居家养老服务脱虚入实,深化“3+4+N”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即打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体系建设、“互联网+”3大平台,做强助洁、助餐、助医、助安4项服务,拓展精神慰藉等N项服务),着力解决现有居家养老服务未能充分满足老年人需求的问题。
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61家,镇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00%覆盖,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覆盖率达83%。
教育与树人
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3.3万个
“十三五”期间,中山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经费逐年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经费从2015年的95.12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140.58亿元。实施“强师工程”,义务教育阶段及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总人数由2015年的24811人增加至2020年的29491人,增长18.9%。
2020年,义务教育专任教师25650人,平均每位专任教师负担学生数下降至17.9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3841人,平均每位专任教师负担学生数下降至13.3人。
以“互联网+优课”为抓手推进教育信息化,打造“中山在线教育名师课堂”品牌。教育质量持续提升,高考总录取率、本科录取率、一本录取率均居全省前列。
各类教育有序发展,教育强市持续推进。学前教育更加普惠,2020年,全市有普惠性幼儿园452所,占幼儿园总数的82.2%。义务教育更加均衡,2015年,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省和国家评估认定,被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称号。
“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新建、改建、扩建公办中小学53所,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3.3万个;另外还有正在开工的新建、改建、扩建公办中小学25所,完工后可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2.2万个。
职业教育更加精准,顺利通过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市验收。高水平大学建设稳步推进,中山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中山校区筹建工作进展顺利。
医疗与健康
“家门口”就医成为普遍
“十三五”期间,中山城乡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疗预防保健网不断巩固和发展,率先实现国家卫生镇、省卫生村全覆盖,“健康中山”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医疗卫生资源快速增长,医疗卫生能力大幅提升。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床位数、执业医师数、全科医师数分别达到1079个、16024张、9859人和1150人,分别比2015年增加56.8%、20.9%、47.5%和266.2%。
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3.1%提升到2020年的4.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人均费用从2015年的40元提升到2020年的73.46元。
基层医疗服务持续增强,“家门口”就医成为普遍。每个镇街均建成1家以上综合医院,镇街二甲医院达到15家、三甲医院1家。24个镇街均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步行15分钟可在家门口就近就医。
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居民健康指标持续提高。建立居民健康电子档案308.57万份,建档率达到93.2%。
与2015年相比,全市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79.4岁提高到81.03岁,孕产妇死亡率由9.68/10万下降到6.32/10万,婴儿死亡率由2.61‰下降到2.19‰,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生态与环境
空气质量为优天数增加21天
“十三五”期间,中山坚决守住生态环保底线,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向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宣战,建设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系统。
大力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清洁能源改造。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扩展到全市域,除热电联产火力发电企业机组外,全市燃煤锅炉全部完成清洁能源改造;运用视频监控系统全天候监控全市500个生物质锅炉的运行情况;全市公交车实现100%纯电化,货运行业使用新能源车辆推广顺利;全市除危险品码头外的各类码头已实现岸电建设和使用全覆盖。
中山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从66.7%提高至83.3%,入海河流提前一年消除劣Ⅴ类水体。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从2015年的190天稳步提升到2020年的211天。
生态环境保护获得多项荣誉。2016年获评“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老旧车淘汰位居全省首位;2017年黄标车淘汰位居全省首位;2018年环境空气质量AQI达标率增幅、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均位居全省首位;2019年中山港码头站获评全国“最美水站”,中山市环境监测站获评国考水站先进托管站;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获得国家气候标志的地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