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资金怎么花?重点领域和基本民生投入如何保障?3月7日,广东代表团审查计划报告和草案、预算报告和草案,广东代表团就相关问题进行热议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建议,提出要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财税政策和资金保障。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庆、何道岚、申卉、林晓丽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戴运龙:
正研究设立省财政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
“预算报告呈现出政治站位高、政策导向稳、资金安排准、改革意识强的特点,是一份迎难而上、敢于担当、成绩显著的好报告,我完全赞成,并将按照部署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戴运龙在广东代表团分组讨论审议2021年预算报告时发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财政运行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作为一名财政工作者,戴运龙对此深有体会。“中央财政秉持财政再困难,也没有在民生支出上退步的原则,没有在抗疫大战大考中退缩,也没有在支持困难地方财力上后退,带领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担当作为,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戴运龙说。
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戴运龙认为,可以用四个“度”来概括:一是财政政策有稳度,合理安排赤字、债务、支出规模,其中赤字率(3.2%)比去年下调0.4个百分点、新增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元)比去年减少1000亿元、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5万亿元)比去年增长1.8%。二是惠企利民有温度,安排就业补助资金559亿元、增长3.7%,安排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1770亿元、增长4.3%。三是支持地方有力度,虽然实际新增财力有限,但中央今年对地方转移支付安排8.34万亿元,仍比上年有所增加。四是推进改革有深度,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戴运龙指出,中央财政近年来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广东的支持力度是空前的。“2020年中央下达广东新增地方政府债券额度3616亿元、抗疫特别国债504亿元,总规模在各省份中最大;对广东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达2300亿元,增长高达36.6%,创下广东历史最高增幅。广东省在地方财政管理工作绩效考核中排名全国前列,历史性地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戴运龙介绍。
戴运龙表示,广东正在研究设立省财政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计划“十四五”期间投入500亿元,聚焦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支持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引进和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
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
白鹤祥在发言中,重点建言如何通过金融支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白鹤祥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国际金融枢纽,是金融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应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提升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同等地位,形成“一中心”“一枢纽”的格局,推动金融资源向国际金融枢纽倾斜。
“在岸市场在维护以上海为核心的内地统一金融市场前提下,建立健全资本市场、碳金融市场及区域性交易市场,同时强调发展新兴金融,拓展金融发展空间;离岸市场强调发挥香港金融的引领带动作用及港澳的独特优势,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离岸在岸市场互动方面,强调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特色,相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推进金融市场开放,形成差异化建设路径。”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重点发展方向,白鹤祥如此表示。
“推进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存在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三个关税区等复杂因素,需要得到中央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为此,白鹤祥建议,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提升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同等地位,齐抓共建“一中心”“一枢纽”。建议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下成立金融专责小组,由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香港金管局、澳门金管局组成,协调解决国际金融枢纽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并指导广东推进相关建设工作。在总结《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实施成效基础上,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确立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建设任务,经国务院同意后印发实施。
与此同时,推动金融资源向国际金融枢纽倾斜,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应用、金融“单一通行证”机制以及“新股通”“保险通”“碳市通”互联互通安排等改革创新。
全国人大代表、佛山市苏工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苏荣欢:
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
苏荣欢表示,计划报告和草案、预算报告和草案和政府工作报告一脉相承、相互呼应,内容客观、务实、暖心, 体现了党和政府直面困难的勇气、决心、信心, 他十分赞同,并因此对未来发展充满期盼、深怀憧憬。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知识产权工作关系到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等多个领域。”苏荣欢表示,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已居全球第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年度同比增长超20%,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运营,广东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值得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再出发。
苏荣欢指出,中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着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急需大批量的科技成果的挖掘、创造和转化,而知识产权运营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他建议,政府应健全并建立科学完善知识产权评估机制,加强专业的知识产权运营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与金融结合。
苏荣欢以佛山市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的一个合作项目为例,去年双方就平板式陶瓷分离膜技术达成1200万元的专利转让,专利人获得600万元现金、600万元股权,合资成立公司后为水处理难题给出了更高效、更低成本的革命性技术进步,让科技得以变现。
他认为,业界未来可借鉴上述案例等实践经验,形成从市场维度、法律维度、技术维度的专利价值评估标准,为技术成果落地的专利保护、运营和专利成果产业化等提供系统支持,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