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在穗粤港澳联合 实验室占全省一半

融通资源 广州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大湾区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2月20日,时值《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之际,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广州推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梳理2年来广州交出的科创成绩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

  市科技局:

  率先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市级财政科研资金跨境流通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一级调研员(市管)李江介绍,广州正着力推进穗港澳协同创新,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取得明显成效。

  在深耕科学发现方面,南沙科学城被省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在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正式上线“华转网”。

  此外,广州着力促成人才这一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和区域流通。目前,在穗工作的两院院士115名,颁发人才绿卡7600余张,引进外籍高端人才3234名。完成2019年度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补贴受理和发放工作,为1902位境外高端人才拨付财政补贴5.88亿元;认定港澳台和外籍高层次人才135人。

  不但科技创新,广州也在科技制度创新上努力探索。科研经费使用“包干制”等全国领先政策先行先试;百亿规模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落户;科技计划面向港澳开放,率先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市级财政科研资金跨境流通。

  同时,广州与深圳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充分释放“双区驱动效应”。完成科技领域推进广深战略合作第一批重点项目,推动广深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和科技评审专家库互通,与深圳联合共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香港分部、深圳分部。

  随着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粤港澳光电磁功能材料联合实验室等10家实验室获批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实验室,在穗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占全省一半。

  市科协:

  16个创交会成果转化基地落子大湾区城市

  广州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张勇介绍,创交会聚焦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创交会已成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重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从2018年至今,连续三年的创交会上,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参展项目超过50%,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成功转化落地的创交会科技成果项目,超70%落地粤港澳大湾区。

  2020年5月,广州被列入中国科协“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广州市明确提出建设广州国际技术交易服务中心,全力打造科技经济融合的全链条服务平台的试点实施方案,目前在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立16个创交会成果转化基地,2020年创交会共促成163个项目转化落地(超过130个项目在粤港澳大湾区转化),实现成果转化金额约88.9亿元。

  2019年11月,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广州市科协倡议并与广东省科协、深圳市科协、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共同发起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首批联盟成员单位140家。

  联盟成立至今,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金属新材料产业联盟、区块链联盟、互联网联盟等一批专业联盟的成立。互联网联盟在疫情期间建立在穗港澳IT人才互助通道。区块链联盟在联合粤港澳三地42个区块链相关单位基础上,新发展会员160家,专家顾问39位,引进区块链企业243家,累计投资14个区块链项目,投资总额达4000万元。

  南沙区:

  明珠科学园目标2023年投入使用

  南沙科学城是广州市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谋划、共同建设的科创资源集聚高地,将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其中,明珠科学园是南沙科学城核心区域。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谢明介绍,明珠科学园于2020年11月全面开工,预计2022年底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目标2023年基本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据悉,南沙科学城总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计划面向深海、深地、深空,聚焦海洋、能源、空天、信息、生物等领域,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建设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一批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目前启动建设的重点项目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中科院广州分院等10多家中科院系科研机构,已落户冷泉生态系统、高超声速风洞、识海工程三个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

  谢明介绍,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以“粤大湾区【2021】1号”文号印发《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推出多项重磅人才创新政策,标志着南沙创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工作正式启动。出台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专项政策,简称“科创16条”,重点加大对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支持力度,给予单个高端创新平台最高2亿元资金支持。

  黄埔区:

  与港澳高校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

  黄埔区副区长贺璐璐介绍,2020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4.3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州高新区综合排名连年攀升,从全国第12位跃升至第6位。科技部遴选瞪羚企业数量连续5年居全国高新区前四,上市企业累计63家,居全国开发区首位,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市50%以上。

  据悉,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推动粤港澳三地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对接合作,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据介绍,该区与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粤港澳创新中心已与香港浸会大学等合作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香雪制药与澳门大学共建的“穗澳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创新转化中心”已成立。推动科技企业赴港上市,目前该区有11家赴港上市企业。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着力推进港澳创新规则衔接,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香港知识产权交易所等单位成立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联盟。出台“港澳青创10条”,为港澳青年在创业启动、创新激励、平台建设等各方面提供扶持。建设8平方公里的广州科学城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澳门青年人创新部落已成功引进港澳企业项目超过40个。开展“青春黄埔行”实习实践活动,吸引100名港澳学生实习。

  华南理工大学:

  2019年来新增科研总经费近50亿元

  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邹浩介绍,目前校区已成立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等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急需的“新工科”学院及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华工-港科大”联合研究院等若干研究院,为大湾区未来产业发展打造了强劲的新引擎。

  2019年以来,华工新增科研总经费近50亿元。其中,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课题70余项,总经费近5亿元。记者在会上获悉,华工连续多年在《在穗主要高校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报告》中的总体支撑指数和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均为100分,稳居广州高校首位。

  广州企业:

  承接香港特区政府核酸检测任务

  总部位于广州的高科技健康服务企业金域医学以香港实验室为基础,承接香港特区政府及私人诊所委托的核酸检测任务。金域医学集团从全国调运人员及设备支援香港。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香港金域日核酸检测产能可达2.5万管,截至2月19日,累计完成核酸检测超130万人份。“未来,金域医学将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生物技术产业的‘超级联系人’,为大湾区的生物技术研发项目转化提供服务和支持。”金域医学集团党委副书记、高级副总裁汪令来表示。

  记者从会上获悉,广州企业健齿生物科技首创的基于影像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个性化牙科种植体技术,已成为香港地区口腔癌修复手术首选技术之一。副总经理曾彬表示,这一探索基于利用了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之间的互补优势:香港在前沿技术的应用上有法律优势,广州在先进制造上有技术优势,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上的突破。

  广州科创

  成绩单

  在穗工作的两院院士115名,颁发人才绿卡7600余张,引进外籍高端人才3234名。

  广州在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立了16个创交会成果转化基地,2020年创交会共促成163个项目转化落地,实现成果转化金额约88.9亿元。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跟着总书记学党史
   第A4版:要闻
   第A5版:迎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履职
   第A6版:体育
   第A7版:文娱·诗意花城
   第A8版:美术大观·新视觉
在穗粤港澳联合 实验室占全省一半
堵塞选举制度漏洞方能 充分落实“爱国者治港”
广州拟加强租赁资金监管
中央军委印发 《关于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的决定》
广州本级部门预算 将在2月25日集中公开
广州新增16套“电子警察” 将于3月1日起投入使用
节后招聘会开锣 外地求职者到穗觅新机
黄浩同志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