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和网友的“短兵相接”,恐怕没有比针对贾浅浅这一波更激烈的了。
随着她的旧作被扒出,身世被起底,网友批评的指向从其作品趣味转向公平、规则和环境上。焦点转换之间,舆论的回响仿佛爬过了一个分水岭,令这番讨论和争辩平添了不同的意义。人们不免在想,“文二代”能否如其父辈那样保持起码的文字水准。
与之形成对峙的是文学界的一些回音。媒体用《贾浅浅的诗很烂?文学界不这么看》这样的标题,来概括其中几位人物的观点。譬如,据媒体报道,《中国诗词大会》某冠军以鲁迅和莫言的诗歌举例认为:“长期创作的人,谁一辈子只出精品,不写几首庸诗、烂诗或者游戏之作?”该人士显然是带着与凝视鲁迅、莫言时相似的心情,去看待贾浅浅及其诗作的。然而,当下贾浅浅正活泼泼地,此时怎可观其“一辈子”而盖棺定论?
从应然关照实然,是评论的一种方法。但无论怎么评,怎么论,都不应违背量体裁衣的逻辑。否则,可能性与事实混合在一起,容易引起读者的眩晕。譬如,据媒体报道,西北大学某教授称贾浅浅为“生而知之者”,注定是“天成的诗人”。又譬如,中国作协某会员认为,贾浅浅“一个‘天然’的诗人,必定是不受拘束”。试问,“天成”“天然”难道是“天命”?否则,用“注定”“必定”这样的词儿干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学界似乎不太讲圈子里作品的不好。如果只是碍于文人之间的亲缘或师承关系而不论,这种闷声不响的现象倒也不会持续太久。毕竟,人生有涯,文人之间的特殊关系也会影响渐弱。但怕就怕,文学批评的缺失或失准,乃至严肃精神的欠缺,会毁坏文学的土壤,扼杀新生的力量。
某文学界人士指出一些网友“把正常水平的诗人污名化”。如果真是污名化,那的确不妥。人生悠长,奋斗不止,评判一个人的潜能和未来当然需要慎重。然而,文学界要反思的是,在亿万读者面前,自己的话语权从何而来呢?更何况贾浅浅的读者又有几多,所谓文学界的几位人物何必急于为她辩白。 (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