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如何进行规范管理?
广州如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
如何解决广州中心城区部分学校体育场地扩容难?
广州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正在召开,本报记者就电动自行车管理、中医药发展、学校体育锻炼等问题采访了广州市人大代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春林、文静、魏丽娜、申卉、何道岚
建立优质中药材、中成药“广州标准”
如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加快建设中医药强市?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荔湾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邹剑曾建议,一是要强化制度机制保障,助推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二是支持中医药产业平台做大做强,形成品牌集聚效应。邹剑曾说,做大做强药品流通龙头骨干企业,提升中药企业名牌价值,完善“国医馆”系列品牌。规划建设中医药现代产业园,把广州国际医药港打造成国家级医药健康综合试验区。建立优质中药材、中成药“广州标准”,优化拓展优质中药材“广州出品”“广州交易”。推动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提质增效,形成错位发展的全国中药材集散中心。三是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加快建设中医医疗服务高地。创新“互联网+中医药”服务模式,推动“古方+新技术”融合发展、“线下+线上”协同服务、“政府+社会”共同办医,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四是建立中医药产学研大联盟,为中医药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依托“互联网+”优化健康医疗服务流程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东省中医院眼科学科带头人邱波则建议加快中医专科及中医人才培养。“疫情期间,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救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邱波表示,中医药的治疗作用和优势主要是提高患者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可协助稳定病情,对阻止病情向重症发展有重要作用。
邱波还建议,加快广州市中医医院及中医专科的建设,可以依托广东省“登峰计划”和广州市“构建医疗卫生高地”计划,增加对基层医院的投入,加快中医专科及中医人才的培养。
邱波说:“在人才培养方面,广东省中医院在全国率先实施‘师带徒’,首创跨地区拜师以及‘脱产跟师’‘集体带集体’‘一代带二代’等师承模式,在院内成立名医工作室、岭南中医流派工作室等,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梯队。”
邱波表示,共有151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在院“带徒”。这些名中医可以通过成立工作室的方式,加强广州市中青年中医医生的培养,提升中医诊疗水平和疗效。
建议电动自行车引用
类似机动车违法惩戒机制
广州市民对慢行出行的需求日益增长,广州市人大代表、广东穗恒律师事务所主任林淑菁建议,广州加快发展与优化慢行交通系统。
电动自行车在广州市的数量逐年攀升,存在着超速行驶、逆行、穿越机动车道、闯红灯等现象。为此,林淑菁建议,要加快广州市非机动车道划分以及对不合理的划分线进行修改。根据道路的实际状况,综合非机动车流量、机动车流量、临街建筑规格等等因素划分非机动车道,划分出隔离完整没有断层的非机动车道。对非机动车道不仅要在道路上标明,也要设立标识牌标明清晰。
林淑菁还建议,要建立对电动自行车驾驶的管制机制。如建立车牌管理机制,通过类似于机动车考证等的方式,普及电动自行车规范行驶方法,并引用类似机动车的违法惩戒机制,若被拍摄到乱闯红灯、逆行等行为时,处以罚金及扣分的惩罚,若分数被扣至零则禁止其一段时间内驾驶电动自行车上路。建立志愿者执法系统,让志愿者在道路上监督非机动车驾驶,对违法者进行拦截教育,情形严重则由志愿者与交警联系,对违法者进行行政处罚。
推进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开放
市人大代表、广州市协和小学副校长谭遇芳提出,目前广州部分学校特别是中心城区学校受客观因素制约,体育场地扩容难度大,学校“三大球”场地和游泳池相对比较缺乏,影响部分体育项目的日常教学和训练,不能完全做到“勤练”“常赛”。与此同时,市内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在周一至周五工作日期间的预约使用率较低。对此,谭遇芳建议,广州出台关于体育场地(馆)向学生群体开放使用的相关法规以及管理细则,推动市体育局管理的社会公共体育运动场地(馆)设施优先向学生群体免费或优惠开放。
在“群体通”上开设专门渠道,方便学校群体使用,着力解决学校学生体育运动场地不足问题,积极构建社会公共体育场所共享机制和共享模式,缓解专业场地不足困境。
建议市体育局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统筹各区体育场馆资源,做好使用规划,优先为学校使用提供方便,为学生课内外参与体育锻炼提供场地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