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茶座
孙宝强
节约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源自经济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的浪费问题,节约经济学的重要价值在于重新认识节约,深刻认识浪费的原因,找出其中的规律,批判错误的观念,提出减少浪费、实现节约的途径。
节约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是一种抽象而又具体的观念,是一种深刻而又生动的智慧。与传统意义上的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克勤克俭相比,新时代的节约含义更深、层次更多、领域更宽、要求更高、意义更大,是对传统节约概念的补充和发展。
节约规律分为节约的一般规律和节约的特殊规律。节约的一般规律是:由于资源有限性与人们需要无限性之间矛盾的存在,人类必然按照节约的原则从事经济活动。节约规律在直接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分配领域、消费领域发挥不同的作用,构成节约的特殊规律。在直接生产领域,节约规律的特殊作用形式是单位产品劳动时间的节约。在流通领域,节约规律的作用要求就是尽快销售。
迄今为止,浪费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人类社会共有的通病。这是一个事实,也是研究节约与浪费的客观条件。浪费的特征包括:“一定的广泛性”“无关性”“人为性”“顽固性”“短缺性”和“可治性”。这些特征在今天仍然存在,比如粮食浪费、餐饮浪费等问题是比较突出的现实问题。其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上形成的老原因,也有现实中新出现的新因素;既有人为原因,也有客观因素,至少包括观念、制度、体制、政策等。在观念方面,存在节约与消费对立论、节约与经济发展对立论、有钱可以浪费论等错误观念。在制度方面,还没有出台专门约束浪费的法律制度。在体制方面,财政税收体制对于节约激励仍不够。在政策方面,鼓励节约的政策还需加强。
深刻认识节约的重要意义。人的需要的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矛盾,它决定了人类必须永远节约。在物质和精神相对丰裕的社会里,节约不再是被迫的节约,而是一种智慧、一种生活哲学,是在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充裕条件下的理性选择,它体现为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的选择上,是一种主动、积极、向上、智慧的选择。人类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客观而永恒的矛盾,从而加倍珍惜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探索实现节约的途径。要实现节约需要在经济发展方式、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法治环境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简要地说,在经济方面,要建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的制度、体制和机制,调节经济周期,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实现资源的节约。在社会方面,必须重视培养人的节约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的氛围,让浪费的范围和程度越来越小。
全面加强节约教育。要将资源节约教育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中,制定培训规划,加强节约教育。同时,将节约作为树立良好家教家风的重要内容。
深化节约理论研究。现有经济学理论对于节约问题的研究还不够,需要深化研究。建议从定性和定量紧密结合的角度研究节约问题,将节约范畴贯穿于各个部门经济学。
(作者系经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