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别轻易给年轻人消费观贴标签

  近日,年轻人消费观这一话题再度引发热议。有媒体走近“95后”“00后”,发现如今年轻人的“买买买”有些让人看不懂:他们一边不惜花大价钱购买绝版球鞋、奢侈美妆,一边又对几元钱的配送费“斤斤计较”、能省就省;他们一边爱着旅行、休闲、下午茶,一边又乐此不疲地在互联网上拼单、砍价,“薅羊毛”成为消费小乐趣。

  这并非媒体首次聚焦年轻人消费观。此前亦有媒体关注过年轻人这种似乎“自相矛盾”的消费行为:超市购物300元,购物袋0.2元嫌贵不买;在外吃饭上千元可以,外卖没有凑够满减不行;18元奶茶说喝就喝,15元一个月的视频会员账号求了30个人借……有人将这种消费观总结为“一千可以花,十元必须省”。这种“该花就花,能省则省”的消费观在现实中还出现了一些“变种”,如“抠组”。“抠组”成员以前多为“月光族”,因为生活发生转变等原因开始反思“花”,并将“省”发挥至极致。

  这种神奇消费观,确实不同于“70后”“80后”年轻时,也难怪有围观者表示“看不懂”。看不懂没有关系,只要不轻易给他们贴标签就好。对于年轻人消费观这类话题,我们很容易陷入标签化思维中。所谓标签化思维,就是仅凭借对某一群体的刻板印象,就习惯性为其贴标签。如在标签化思维看来,老年人群体是“勤俭节约”的,中年人群体是“实力雄厚”的,而年轻人群体则属于挣得不多还花钱大手大脚的,并因此被贴上了“超前消费”“精致穷”“啃老买奢侈品”等种种标签。只有突破这种标签化思维,我们才能对年轻人消费观多一些理解。其实,无论是花上千元买一身汉服,还是在“抠组”中分享如何0.9元解决一顿午饭,背后隐藏的都是一种社交需求。在这些互联网“原住民”眼中,消费即社交。

  而理解之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首先,当然是要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此外,还要完善从家庭到学校,从小学到大学的“财商”教育,帮助现在及未来的年轻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而当年轻人有了自己的正确判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消费选择。

  (胡俊)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以“双统筹”夺取“双胜利”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湾区
   第A12版:今日人物·关注
   第A13版:区街
   第A14版:健康有约
   第A15版:教育
   第A16版:体育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FSA14版:说政事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乘势而上,向着新征程阔步前进
完善家庭教育呼唤社会支持体系
根治欠薪需全链条行动
“二手平台”需要一手监管
别轻易给年轻人消费观贴标签
“退订费”该由谁掏?
线上教育要守住教育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