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下班后,总要沿公园走上四五公里的路,痛快淋漓地出一身汗,再搭一段地铁回家,风雨无阻,至今已坚持快10年了。此期间,我买了私家车,但显得有些“浪费”和闲置。一些同事和朋友常常提醒我“车辆搁在那儿,坏得快呀”,我笑而不答,不置可否,内心却在想:买车是为了外出办事提高效率和旅游方便,而主动锻炼身体是“健康计提”的一种方式,两者的目的和动机不同,不能混在一块谈。我觉得,来自身体方面的健康收益肯定要大于私家车的耗损,在这种“一少一多”的生活方式里所得到的收益是不能以金钱的盈亏或物质的损耗多少作为统计依据的。
财务会计学上有一个专业术语,叫“计提”。我认为,我的主动锻炼意识和行为里就有“健康计提”的底蕴藏在其中。
如果把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比作一本“大账”的话,那么,每天的主动锻炼身体和良好的作息安排、合理的膳食营养结构就是其中的“计提”科目。时下,温饱不愁,因营养不够而造成生病或营养不良的现象很少,倒是营养过剩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加之主动锻炼意识的缺乏、固定锻炼行为的缺失,造成一些人健康状况堪忧,处于亚健康状况。这些人没有意识到人生的健康原本是可以“计提”的、“预存”的。平常的生活里,不去“计提”健康的“科目”,等到身体出了问题或亮出“信号”,再去做“一暴十寒”式的锻炼或病急乱投医式的各种检查,时间上已经晚了。有些人才四五十岁,英年早逝,给全家留下巨大的悲伤,就是因为他们日积月累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没有锻炼身体、合理作息,没有进行“健康计提”,造成生命出现“呆账”“死账”,如此,就算事业再成功、人生再风光,又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
所以,为了生命这本“大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掂量清楚,到底是及时行乐、忘乎所以、孤注一掷的“昙花一现式”的生活方式好,还是细水长流、有张有弛、舒适从容的“青山不老”式的生活方式好呢?如果中意和选择后一种,那就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学会“健康计提”,像我一样,哪怕汽车贬值加快,也要让生命增值提速。只有这样长期不懈地坚持锻炼与增强体质、劳逸结合,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顺利抵达长寿、平安、幸福的终点站。 (杨德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