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推进高校与主流媒体的深度合作,共同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讲好广州故事,广州日报社与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于2020年12月31日举行“媒体融合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与实践”圆桌会。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余敏斌教授、广州市委宣传部及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负责人出席会议并致辞。
媒体融合时代,主流媒体如何加强中心工作宣传、增强舆论引导力,高校如何培育守正创新型传媒人才,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广州声音,这是主流媒体和新闻院校共同面对且迫切需要回答的时代课题。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华社广东分社等高校和媒体机构的专家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
统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锋、谭敏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冬梅 陈文杰
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对外话语策略
罗坤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中国脱贫攻坚故事应该怎样讲?通过研究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三条路径。
一是融入国际表达,增强内容普适性。跨文化语境的差异带来了传播交流的隔阂。基于此,我国媒体在建构脱贫攻坚故事时,需要实现从“大叙事”到“小叙事”的转变,聚焦于普通人的脱贫故事,将宏观抽象的脱贫攻坚融合在具体真实的脱贫案例中。要注重实现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对接,弥合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避免出现文化折扣与文化误读现象。
二是扩充叙事层次,丰富议题内容。在脱贫攻坚的叙事中,应及时调整叙事焦点,要将叙事重心转移到扶贫策略与脱贫经验上来。在对中国脱贫故事的讲述中,要更加突出中外合作的叙事话语,力争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地传递出完整的中国脱贫攻坚故事。
三是在“自者”与“他者”互动中讲中国故事。通过中国媒介与西方媒介的合作,促进自我陈述与他者叙事的互动,以信息平衡的手法呈现中国,以西方视角的策略讲述中国,有助于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故事的认知壁垒。
我国脱贫攻坚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要让中国减贫经验为世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就要讲好中国脱贫攻坚故事,让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广,赢得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从而达到真正的民心相通、命运相连。
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形式
詹小美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双聘教授
从教育的价值生产指向出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形式生产既是一个教育内容价值赋意的过程,又是一个思想观念身体实践外化的过程。围绕着这两个过程需要在教育内容上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关系、新闻发展史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演进史的关系、新闻学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专业链接的关系,其教学内容投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聚焦、新闻发展史的系统观照、新闻学的专业投影,涵涉新闻传播活动结点、历史演化层次中的梯级、组成新闻传播规律的关系等内容。
从教育过程展开的形式出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形式生产可分为课堂教育、活动教育、实践教育等多种类型。其中,课堂教育主要指观念内化的实践,其方法可分为三类。
“史论结合”的阐释方式。对新闻传播活动“过去的历史”与马克思主义新闻实践理论总结的关注,对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与历史脉络的事件展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逻辑分析与历史考察相结合的生产形式。
“查考一体”的论证结构。对代表论著和文献进行考查,全面梳理新闻传播术语沿革、细致分析理论思想观点、再度挖掘史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系统展示、学术规范、叙事逻辑完整、科学、严密的生产形式。
“语图互文”的叙事方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观念叙事和图像叙事相结合的生产形式,指向了图像与文本互动建构的关系,指向了文化传播“后语言学”和“后符号学”图像作用的再挖掘,并在事实上助力“文本形象在图像最深处”的价值表达。
新型主流媒体的本体论追问和价值论阐释
葛彬超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新型主流媒体的本体论研究是对新型主流媒体本质的反思和追问,反映了人们对新型主流媒体的终极性思考,新型主流媒体的价值论研究则是对新型主流媒体之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效用及意义问题的阐发,二者诉诸客观理性和客观知识的理论思辨,共同构成了新型主流媒体理论及实践研究的基本前提。
在我国,新型主流媒体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在数字技术、移动技术、智能技术驱动下,新型主流媒体智能采集、自动生产、精准分发、沉浸呈现的媒介逻辑使其满足价值主体精神交往需要的效用性空前增强。
其一,拓宽精神交往空间。新型主流媒体实现了多时空的信息采集、处理和传播,驱动人类精神交往的“泛在化”转换。由此,精神交往借助于“万物皆媒”的信息智能互联网络扩展并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场域中,为个体克服其狭隘视角,更为准确、全面的感知和理解现实世界和人类社会提供可能。
其二,优化精神交往体验。新型主流媒体的算法推荐模型拟合热度、时间线、用户画像、用户社交关系、信息传受场景等多维度信息,实现用户信息数据与内容信息数据的精准匹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海量的社会化信息生产与个人化媒介终端、个性化信息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有效提高内容分发效率,满足了主体个性化、精确化、专业化需求,优化了主体的精神交往体验。
其三,丰富精神交往样态。新型主流媒体以文字新闻、在线直播、短视频、H5新闻、虚拟现实新闻等媒体产品的多样态聚合,推动精神交往样态的混合式、沉浸式、交互式发展,从而实现精神交往样态的立体创新。
准确理解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
曾一果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意识形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位置。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诞生在一个复杂的意识形态环境中。为了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人们必须重新回到马克思学说的起点,仔细考察马克思同那个时代社会环境的关系,然后才能发现马克思为何跟同时期的其他思想家的思想不同,也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伟大。
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重新阐释在今天依然富有启发意义。我试图从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出发,重新讨论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阐述。
阿尔都塞特别强调人们应该准确地认识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讨论,是从重新阅读和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开始的。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认识断裂期,1845年断裂前是“意识形态”阶段,1845年断裂后是“科学”阶段。在1845年之前,马克思的思想还停留在黑格尔思想意识里,被黑格尔的思想所笼罩,1845年之后马克思才和黑格尔思想决裂。阿尔都塞认为,要了解马克思就必须承认马克思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意识形态环境中,要了解马克思的思想,“必须在思想上同时了解这一思想产生和发展时所处的意识形态环境,必须揭示出这一思想的内在整体,即思想的总问题。要把所考察的思想的总问题同属于意识形态环境的各思想的总问题联系起来,从而断定所考察的思想有什么特殊的差异性,也就是说,是否有新意义产生。”
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郑天虹 新华社广东分社高级记者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开放性理论体系。从最初 “人民报刊”“陈述事实”等理论基础,不断完善,不断继承、创新和发展,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观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二是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三是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那么在新时代,主流媒体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传统主流媒体,我们面对的是信息发布从“唯一”到“之一”的渠道之变,传播对象从“纸媒”到“屏媒”的用户之变,媒体形态从“单一”到“融合”的跨界之变。我们的用户、读者早已经全面进入“新阵地”,我们如果不在主战场“发声”,那么就有可能变成“自说自话”。主流媒体还承担着党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功能,如果固守陈规,不与时俱进地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就会脱离群众,丧失舆论主阵地。在这一背景下,做好新时代主题宣传,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便是要把握好移动互联网这个变量。此外,议题设置是内容创新的重要内容。要主动设置议题,回应百姓关切。
最后用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总编辑何平的讲话结束我今天的分享——新华社要建设的新型主流媒体,应当具备六项基本特征:一是坚持政治建社,当好党的主张“传播者”;二是坚持人民至上,当好党和群众“连心桥”;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当好融合发展“先锋队”;四是坚持面向世界,当好国际传播“主力军”;五是坚持智库特色,当好治国理政“思想库”;六是坚持统筹发展,当好综合实力“排头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播实践的媒介学启示
刘黎明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研究员、博士后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传播实践的核心是如何通过观念与媒介的链接,实现最大范围的社会组织与文化整合。在大众传播时代,机构媒体通过组织性的新闻生产过程,天然地建构起党的新闻观念与广大受众群体之间的联通中介。但是社交媒体、内容平台和大数据算法的广泛应用正在不断加剧媒介生态的复杂性。面对渠道困境,如何突破传播效能的瓶颈,是新型主流媒体建设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必须解决的难题。
新媒体所带来的主体革命激发了受众的内容生产潜力,再加上大数据算法机制对传播结构的再造,使得信息传播已经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效果论思维,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观念竞争的特征。主流媒体要想获得影响力和公信力,其角色就必须从提供信息变成输出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播实践与新型主流媒体的融合转型成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在理论上就回到媒介化与媒介学的框架,重新思考媒介变迁与社会和文化结构转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媒介学将“观念”“媒介”和“动员”三个概念统合起来,在信息内容、分享机制、组织能力等方面都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播实践提供启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不仅要关注其理论本身的阐释,更重要的是通过主流媒体创新创意的内容生产得到更多受众认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了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就必须不断加强主流媒体的组织建设,巩固新闻生产的观念共识。此外,主流媒体要继续通过自建或者搭船出海的模式,吸纳多种传播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