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莞市教育局鼓励学生利用无作业日参与多元活动。
当周三的夜幕降临,东莞的学生们不再埋头于作业本,而是与家人共度温馨时光,或沉浸在自己喜爱的兴趣活动中。这一变化源于东莞市教育部门全面推行的“周三无作业日”,旨在通过优化教学设计、丰富实践活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目前,东莞多所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门号召,将每周三设为学生自主探索的“成长日”、亲子情感联结的“温暖日”。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直建
学校实践:将周三变成“成长日”和“温暖日”
日前,东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微信公众号发布“将‘无作业日’转化为高质量陪伴的行动指南”,明确将每周三设立为“无作业日”,并通过校家社协同,让“无作业日”成为孩子自主探索的“成长日”、亲子情感联结的“温暖日”。
在这份行动指南里,学校提出,“无作业日”不是教学的“空白期”,教师应优化课堂设计,采用趣味互动、小组合作探究等模式,聚焦知识理解与能力培养,让学生“课上学透、课后无负担”。非“无作业日”的作业须经备课组统一审议,多布置阅读、实践、探究类作业,严格控制总量与时长。
“周三无作业日”的设立,与东莞市教育部门上个月发布的《推进教育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有关。这份行动计划提出,要聚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突出抓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抓紧推开每周半天的校外(特色)活动,全面推行“周三无作业日”。
从上月起,东莞不少学校都陆续推行“周三无作业日”。松山湖中心小学在本月中旬发布通知称,“无作业”并非简单的“作业减法”,恰恰相反,这是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加法”。该校也向教师、家长和学生发出与东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类似的倡议,要求老师们优化教学设计,建议家长们不安排课外学习任务,和孩子去公园散步、打球,或在家拼积木,释放活力。
统一部署:全市将出台实施指引征集案例
“周三无作业日”如何具体实施?记者进一步采访了东莞市教育局。该局表示,“周三无作业日”面向全市所有小学、初级中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初中部)的全体学生,星期三不布置学科类书面家庭作业、晚修作业。具体要求是,小学一、二年级整周均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周三不布置学科类书面家庭作业;初中一至三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周三不布置学科类书面家庭作业、晚修作业。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制订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周三无作业日”实施指引》,即将正式印发,供镇街、学校参考执行。《指引》针对小学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初中一二年级和三年级等不同阶段学生特点,提出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活动建议。
东莞市教育局表示,作业不等于学科书面作业。全面推行“周三无作业日”,一是为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鼓励学生利用无作业日参与体育锻炼、阅读、艺术、劳动、亲子交流等活动,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二是推动“双减”政策深化落地,减少无效、机械的作业任务,让学生从“被动完成作业”转向“主动探索兴趣”。
家长声音:理解与担忧并存
姜小姐的儿子在南城上小学四年级。她透露,目前还没有收到学校的明确通知,但发现儿子每周三都不用写作业了。“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光是书包都很沉重,给他们减减压挺好的。”姜小姐表示,她也不会额外给孩子安排其他功课,小学阶段没必要。
不过,作为两个小学生的家长,李小姐却对“周三无作业日”感到有点担忧。她认为,课堂上的知识点,最怕孩子们学了就忘,适当的作业不是负担,而是帮他们巩固。“学习讲究持之以恒,课堂上学的知识点,得每天做点作业加以巩固,断了一天反而容易让孩子松懈。周末本来就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中途一天无作业,可能反而会打破学习节奏,不如每天留少量作业让知识连贯起来,孩子也能养成坚持的习惯。”李小姐说,家长肯定理解减负的初衷,但更希望能做好“休息”与“巩固”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