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南国——广州影视艺术馆”明日启幕

讲述岭南电影的前世今生

广州日报 2025年09月27日 卜松竹

  黎民伟等早期拍摄者

  广州影视艺术馆一角

  《搜书院》海报

  《三个摩登女性》海报

  《雅马哈鱼档》海报

  《中国医生》海报

  《七十二家房客》海报

  《日掛中天》海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杨乐娟 图/广州人民艺术中心提供

  9月28日,广州人民艺术中心“追光南国——广州影视艺术馆”将正式启幕。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得风气之先,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电影诞生地之一,更在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创下了无数个第一,现在也是“全国第一大票仓”的省会城市。在“追光南国”艺术馆中,一代代优秀粤籍电影人开创的银幕辉煌,正如一部流光溢彩的电影长片,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

  1896年电影进入中国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展示了他们的新发明——电影与电影放映机。这一天也就成了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

  1896年,电影进入中国。很快,法国人把电影放映机带到广州,在石室圣心堂的丕崇书院(圣心书院前身)内放映电影短片,这是电影第一次在广州出现。1903年,一位华侨带着放映机和几部风景片,在长寿大街(现长寿路)高升茶楼放映,这是广州电影公开放映的起始。

  1905年,任庆泰拍摄了《定军山》。这部只有一名导演、一名摄像、一名主演的无声电影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分钟,却结束了中国没有自制电影的历史,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元。影片中,谭鑫培饰演的老将黄忠,举手投足间尽显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电影这一外来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对中国电影后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1908年,广州出现了首家电影院“通灵台影院”(今中山五路原新华影院附近)。同年在北京路口兴建了一家南关戏院,也同时放映电影。影院的诞生,象征着电影已经由小众接触的新鲜之物,逐步走入大众文化的范畴之中。在这种新颖艺术形式的驱动之下,一批出身广东的文化人开始“触电”,并拍出了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的两部故事短片。

  之前的《定军山》拍摄的是谭鑫培拿手的几个戏剧片段,以现在的眼光看,其更像一部京剧的剪辑合集。8年后的1913年,来自广东潮阳的郑正秋携手张石川,编导了《难夫难妻》。影片主要讲述了两个家庭将一对互不相识的男女送入洞房的故事,以当时封建包办婚姻为题材,讽刺了旧社会婚姻的盲目性。也正是从这部影片开始,中国电影才开始尝试着讲述完整的故事,因此郑正秋也被誉为“中国电影之父”。

  另一位,则是来自广东新会的黎民伟。他在香港创办了第一家电影制片公司(华美影片公司),在几乎与《难夫难妻》拍摄的同时,自编自导了香港第一部短故事片《庄子试妻》。《庄子试妻》被美国商人布拉斯基带回了洛杉矶,在美国上映过,所以成为中国第一部运到海外放映的影片。

  1925到1930年间

  广州电影制片公司多达30多家

  1921年,卢根创办了广州第一家专业电影院——明珠影画院(今长堤大马路248号),是默片时期广州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电影院,开创“对号入座”检票形式的先例,1937年改名为羊城电影院。

  1922年,郑正秋编剧的《掷果缘》上映,开中国爱情电影之先河。在此之前的中国早期电影因为历史久远,胶片已经遗失了,但这部爱情喜剧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还可以放映的中国电影,讲述一名姓郑的木匠为了求娶祝医生的女儿而费尽心思的故事。

  观影形式的变革与影片的题材、表现内容等互为促进,电影作为一个“产业”的道路也越来越展现出令人兴奋的前景。但探索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22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创建了明星影片公司,不过一年内拍摄的四部影片都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成功,直到1923年,郑正秋编剧的故事片《孤儿救祖记》上映,电影中遗产争夺、骨肉分离、家庭亲情等涉及道德、教育、惩恶扬善的剧情,非常契合当时观众的喜好,在商业和艺术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在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整的故事片。它的成功也推动了类似题材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盛极一时,诞生了《玉梨魂》《苦儿弱女》等一批代表性作品。中国电影创作也由此正式进入了长片的拍摄阶段。

  1924年,黎北海、黎民伟成立的香港民新影片公司将片场迁至广州西关多宝坊的探花第,建立了广州第一间电影制片厂,同年拍摄了第一部粤语长片《胭脂》。在这家制片厂的刺激下,1925到1930年间,广州本土电影制片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数量多达30余家。其中,1925年,广州人梁少坡、梁少杰兄弟创办的钻石影片公司是广州第一家本土电影公司,1926年,他们拍摄的故事片《爱河潮》在广州宝华影院放映,这是广州第一部自己拍摄的故事片。

  黎民伟也被誉为“中国纪录片之父”。他16岁便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1921年起,他秉持着“电影救国”的信念,亲赴战场拍摄了大量反映孙中山的纪录片,如《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北上》等,为早期中国革命进程留下了极为难得的影像。

  早期中国电影银幕上

  活跃着众多风华绝代的广东明星

  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的永汉电影院,不仅引进了业内领先的设备和最新技术,更精心规划了“四方天地”休闲空间,旨在为观众提供一处充满历史韵味与城市情怀的文化体验场所。这座带着几分酷炫感归来的百年老店,正是广州现存唯一20世纪初的专业电影院。

  1927年,永汉电影院开业,标志着广州大型影院建设的开始。在此前后,中央影院(北京路财厅前),广州中山戏园(下九路)纷纷落成。广州越来越成为电影人不可忽视的“大票仓”。

  实际上,在我国电影产业的早期,国内华人主导的电影院基本上掌握在三位广东人手里,他们便是卢根、曾焕堂和罗明佑。1927年罗明佑建立了华北电影公司,并联合黎民伟等人在1930年将华北电影公司、民新影片公司和其他电影公司合并,成立了联华影业公司,集发行、放映和制片为一体,垄断了华北地区的电影发行和放映业。蔡楚生、郑君里、侯曜、阮玲玉、林楚楚等众多知名的广东电影人都加盟了该公司。公司在上世纪30年代拍摄了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包括《共赴国难》《野草闲花》《三个摩登女性》等。

  1928年,由郑正秋编剧的《火烧红莲寺》上映。片中充满了各种创新的特技拍摄——剑光斗法、隐形遁迹、空中飞行……影片上映后引起轰动,在三年内连续拍摄了18集。它也掀起了武侠神怪片的热潮。

  在中国电影早期的银幕上,活跃着众多风华绝代的广东明星,如传奇影星胡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电影皇后”张织云、曾主演过《木兰从军》等40余部电影的陈云裳,以及被视作默片时代巅峰代表人物的阮玲玉,等等。

  那些岭南电影里

  不断涌现的“第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广东和香港的电影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树立起了独树一帜的“南派电影”品牌,陈波儿、王为一、谢添等一大批著名的影人佳作频频。红线女、马师曾等也成为戏剧电影新高峰中的代表人物。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马师曾、红线女版《搜书院》搬上银幕。1957年10月,粤剧电影《搜书院》在香港放映,打破了自有国产电影以来的放映纪录。而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电影制片厂的岭南之星——珠江电影制片厂1958年5月正式投产,同年便拍摄了第一部电影《渔岛之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粤语电影也迎来了黄金年代。1963年,珠江电影制片厂、香港鸿图影业公司联合摄制的讽刺喜剧故事片《七十二家房客》上映,是岭南电影的代表作品之一。周星驰《功夫》电影里包租婆的桥段,也源于这部电影中包租婆和租客的情节。后来电影又改编成了电视剧,成为岭南人共同的时代记忆。

  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吸引了大批优秀的电影人才,推动电影产业走向市场化,诞生了一批经典作品。第一部正面反映华侨生活的影片《海外赤子》于1979年上映,影片插曲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我爱你,中国》。由张良导演,1984年上映的《雅马哈鱼档》,是第一部以“个体户”为主角的影片,以2毛的票价斩获8000万元票房,震撼了整个电影圈。

  近年来,“广州出品”佳作频现。《南哥》《点点星光》《中国医生》等传递了感人的真实故事。《日掛中天》由广州企业作为第一出品方,取景地也主要在广州,演员辛芷蕾凭借该片摘得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广州还在多个领域搭建了专业的影视平台。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创始于2003年,是中国纪录片产业脉动风向标。

  站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的节点上,在“追光南国——广州影视艺术馆”中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广东、岭南的电影传奇,还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广州日报文化周刊A8讲述岭南电影的前世今生 卜松竹2025-09-27 2 2025年09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