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天山》创作收官

广州日报 2025年09月27日 李巧蓉

  林蓝等艺术家在创作中

  长16米、高3米的巨幅国画《大美天山》

  9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在乌鲁木齐市举行之际,广州美术学院创作室里,长16米、高3米的大型国画《大美天山》正式钤印收官。

  今年7月,文化润疆行“天山长卷”主题采风创作活动在乌鲁木齐启动,岭南的温润笔墨与西域的雄浑气象在天山脚下展开深度对话。《大美天山》正是此行创作成果之一。《大美天山》是对祖国边疆壮美山河的礼赞,更是新时代背景下粤疆两地文化艺术交融的生动见证。

  据悉,这幅长16米、高3米的大型国画作品由广东省文联组织,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领衔,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拥华,广州美术学院许敦平、刘文东、杨峻等艺术家主创,新疆当地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民族艺术家共同参与创作。该作品预计10月在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中正式与观众见面。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巧蓉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陆漪蔚

  部分图片来源:受访者

  一场粤疆两地艺术家的双向奔赴

  “艺术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林蓝表示,本次《大美天山》创作,致力于扎根到新时代、新风物当中,感受新的气息,“期待以岭南画学的视角和手段,展示新时代天山之美,以笔为媒、以画为桥,增进两地文化认同和情感交流。”

  蔡拥华告诉记者,团队成员有来自广州美院不同世代的艺术师生,也有新疆当地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民族艺术家,“这不仅是一次跨地域的艺术创作,更是一场深化粤疆两地文化交融、增进民族情感的生动实践。”

  “天山作为新疆的标志性景观,承载了中国多民族融合的历史文化记忆。画面前景青杉起浪,表现各族人民心连心。”蔡拥华表示,《大美天山》以天山自然景观与新时代民生建设成果为脉络,通过传统笔墨语言展现多民族共生共荣的现代画卷。

  为了完成该件大尺幅创作,广东画家与新疆的画家们深入乌鲁木齐及周边乡村,走进田间地头,描绘丰收的喜悦;驻足村落民居,捕捉独特的民俗风情;亲近草原牧场,勾勒天山脚下的壮美风光。

  杨峻向记者展示了他在新疆采风过程中的速写本,“现场的采风与体验对我们的创作非常重要。通过快速捕捉云杉、草甸、牧民生活等特色风物,我们感受到了新疆地区山脉的平整感与重复形式感,这区别于南方或中原的山水形态;我们在画面中融入了现代牧民生活和市民休闲活动,以反映时代特色。”杨峻说道。

  着力呈现“牧歌式”抒情风格

  走进广州美术学院的创作室,只见在长16米、高3米的长卷上,碧水似镜的天山天池、巍峨挺拔的博格达峰、穿行在山脉间的兰新高铁、雄伟壮观的果子沟大桥以及牧场、云杉等新疆地标与自然景观尽收眼底,营造出宏大而静谧的美学氛围。

  “在本次合作创作中,广东艺术家直观感受到了新疆之变、新疆之新。在构思画面的时候,当地艺术家特别提醒我们,一定要把兰新高铁、果子沟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画面。”林蓝告诉记者,“对于新疆人民来说,这些建设成果象征着未来。”

  如何站在无数前辈绘就的美术高峰上极目远眺?这要求广大岭南美术工作者要融入新的思考,打造多彩时代画卷。

  蔡拥华表示,创作团队在采风基础上历经多轮构图推敲与数字化辅助创作,既追求宏阔气象又注重细节刻画,力求使作品兼具视觉震撼力与叙事感染力,让观者在进行艺术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新疆的生机与温度。

  “《大美天山》创作继承岭南画派历史传统,向1959年傅抱石、关山月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以及1960年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师生创作的《向海洋宣战》等经典致敬,而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东山魁夷《唐招提寺御影堂障壁画》等传世之作,也为创作团队带来不少启发。

  “此次创作最大的亮点和特色是用岭南画派的笔触和风格来表现新疆的风貌,使长卷既能反映中国画特有的东方韵味,又能展现天山风光的绚丽色彩,生动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蔡拥华说道。

  “我们着力呈现‘牧歌式’抒情风格,突出当代新疆的鲜活与美好,强调光影斑驳、云影交错的生动性。”刘文东介绍道,比如远山采用传统“远山如黛”的“黛色”,凸显雪山上方空气的苍茫感,衬托雪山的纯净与洁白;前景的这些云杉的主色调是翠绿色,着力营造白云映照在云杉上面的氛围感,表现松杉那股耀眼的嫩绿,突出南方视角的柔软与鲜活,“为了让色彩具有最大化的表现力,我们每天都会集体讨论色彩结构以及视觉上的冲击力,我相信这件大尺幅的集体创作形成区别于其他地域画派的独特风格,体现了广东‘岭南画派’的特色。”

广州日报文化周刊A8《大美天山》创作收官 李巧蓉2025-09-27 2 2025年09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