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广州日报 2025年09月22日 杜灿谊 闫仙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以及“双减”“核心素养培育”等政策落地,基础教育对教师的课堂驾驭、学情分析、跨学科融合等实践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然而,部分师范院校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与一线教学脱节、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导致师范生走上讲台后常面临“水土不服”。在此背景下,探索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路径,既是破解培养困境的重要举措,更是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在系统性、实效性和协同机制等方面面临挑战,主要表现为:一是师范生教学实践训练碎片化,传统实践课程缺乏阶梯式能力培养设计;二是师范生竞赛培养系统性不足,选拔方式难以覆盖全体学生;三是数智化教学融入不深,难以适配智慧教育的发展需求;四是培养主体协同虚化,高校内部部门缺乏联动,外部部门合作松散。因此,亟须探索新时代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路径。

  一是建立系统性的教学实践能力递进培养课程体系。通过循序渐进、分层分类的课程设计,帮助准教师从基础教学技能向高阶教育创新能力逐步提升。针对实践课程衔接松散、能力递进缺失的问题,应构建“五阶贯通”实践课程体系,以“感知—体验—提升—养成—反思”为能力主线,重构实践课程模块,打造“观摩—见习—试讲—实习—研习”“五阶贯通”实践课程体系,按培养阶段细化目标:观摩阶段初识教学场景,见习阶段参与课堂辅助,试讲阶段完成模拟教学设计,实习阶段独立开展全流程授课,研习阶段反思优化教学方案。每个阶段设置明确能力目标,实现教学实践能力递进式培养。

  二是强化师范生竞赛培养的覆盖面与实效性。将竞赛从一种精英化的选拔活动,转变为一项普惠性的教育培养过程,使之成为驱动全体师范生实践能力整体跃升的重要引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打造“四级三赛”竞赛体系,强化竞赛覆盖面与实效性。在竞赛层级设计上,依据省级、国家级教学技能大赛、各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分别设置校级赛事,搭建“院赛(全员参与,夯实基础)—校赛(选拔优秀,强化技能)—省赛(对标省级,突破短板)—国赛(冲刺顶尖,示范引领)”四级体系,确保竞赛培养覆盖全体师范生。在竞赛内容设计上,聚焦“教学技能赛(教学设计、课堂展示)+学科创新赛(跨学科教学方案)+双创实践赛(教育类创业项目)”三赛融合,实现与课程培养目标的精准匹配。“四级三赛”竞赛培养体系有力贯彻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创”的教学理念,激发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成长的内生动力。

  三是重塑数智化赋能实践教学的新生态。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塑造教育发展新赛道新动能新形态。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数智化改革旨在超越将技术视为简单工具的应用逻辑,转而构建一个以数据驱动、人机协同为核心的深度融合模式。在此目标的引领下,应推动AI深度赋能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实践等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开设《数字化教学工具应用》《虚拟仿真教学实践》等专项课程,锻炼师范生直播授课、AI教学设计等技能,更新教师教育基础课程内容,如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调整为《现代教育技术与智慧教学》。面向师范生微格教学实训、模拟课堂实训、实习课堂实训三种实训应用场景,启用AI诊断模型,提升师范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能力。开展教学设施智能化改造,打造一体化智慧教学空间,建成覆盖教学实践训练全流程的智能支撑体系,为师范生数字化能力培养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四是搭建“校内外联动”的多元协同机制。由于高校与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及企业之间的体制壁垒,各主体分散的资源与优势难以整合成为师范人才培养的合力。因此,需要构建目标一致、责任共担、资源互补的开放性培养共同体,为师范生提供持续、立体、鲜活的实践支撑与发展导向。校内可搭建“一横一纵”育人主体,健全协同衔接机制。横向构建以“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创新创业学院+学院”为主体的协同育人模式;纵向创建“学校+职能部门+学院+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协同管理模式,推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之间横向协同与上下联动。校外组建“高校+企业行业+中职”和“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双联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组建“双导师”“三导师”实践指导教师队伍,通过课程共研、师资互聘、信息共享、过程共管、评价互认等机制实现多方深度融通,切实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合力。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A12创新“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杜灿谊 闫仙2025-09-22 2 2025年09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