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起,低空经济已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不仅标志着低空经济正式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更从顶层设计为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确立了战略优先级与政策指引,为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锚定了方向。低空经济“强链条、广融合、深辐射”的产业特性,使其逐渐成为全国各地竞逐的新赛道。
作为我国开放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低空经济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雄厚的产业积淀为低空经济打造全域化、多层次应用场景提供了支撑,加速技术成果落地;同时,凭借在飞行器研发、空域管理等领域的技术先发优势,进一步抢占高端产品研发制高点,推动低空经济业态向成熟化演进。另一方面,低空经济通过空中物流、低空观光、应急救援等新业态,能够有效弥合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发展差距,构建起“产业发展—区域协同”的良性循环。这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增长打开了新引擎,更为其建设世界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注入了新动能。
历经系统性探索与前瞻性布局,当前其低空经济已进入“核心城市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从参与要素看,无人机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其技术成熟度决定了低空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再从价值实现路径看,应用场景是释放低空经济商业价值的核心抓手,其形态丰富度深刻影响产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已呈现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攻关、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的蓬勃发展态势,但高速发展中仍暴露出政策体系亟待健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有待攻关,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程度不足等问题。针对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瓶颈,需从技术研发、政策构建、基础设施完善等维度精准施策,为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解决方案。
一是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水平。要解决低空经济关键技术领域自主可控能力不足这一痛点,需聚焦深化企业基础研究、优化创新环境、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向,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一方面,应强化低空经济企业基础研究能力。企业是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有生力量,更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核心主体。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企业基础研究水平仍显薄弱,亟须构建多元化研发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础研究,从源头实现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有效把控。另一方面,应优化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环境。作为前沿新兴领域,低空经济具有高技术复杂性特征,而复杂技术的试错研发需要宽松的创新环境支撑。因此,可通过制定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专属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与分散创新风险,从而激发企业参与低空经济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并切实减轻企业创新的负担。
二是完善经济政策体系。低空经济作为连接“地—空”的全新场景经济形态,传统的通用航空管理模式已难以适配其高质量发展需求。因此,应充分结合低空经济行业特殊性,构建覆盖全链条、适配新场景的政策体系。一方面,需强化政策制定的协同性。针对港澳与内地航空管制制度上存在的差异,可通过建立统一政策管理框架、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形成贯通协同的低空空域管理政策体系,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政策协同性。另一方面,需注重政策制定的差异性。应充分考量粤港澳三地低空空域管理的政策差异,结合不同区域产业基础、应用场景实际需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以灵活响应产业发展。在无人机管理领域,可构建分类分级空域管控政策,例如香港针对商务物流划定商业无人机专属飞行区;广东聚焦制造业制定工业场景操作标准;澳门围绕低空旅游设立观光无人机飞行区并明确安全规范,让政策适配区域特性、解决场景化问题。
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覆盖了丘陵、海洋、海湾、岛屿等多样地貌,地理环境复杂多变,给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挑战。需通过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化、智能化水平,为低空经济发展筑牢硬件支撑。在科学化方面,要从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新建”与“改造”两方面发力。一方面,遵循“规划先行”原则,科学布局并新建起降平台、能源补给站等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推动传统基础设施适应性改造,既对传统机场和直升机停机坪进行保留性改造,以匹配低空飞行器的起飞需求,也对传统导航系统实施增强性改造,以适配低空飞行器的导航需求。在智能化方面,低空飞行面临障碍物干扰、鸟类撞击、气象扰动等高风险,提升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是应对这些风险的关键路径。需以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技术为支撑,推动低空飞行导航、通信、监控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深圳大学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院助理教授;本文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GD23XZZC2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