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力量

广州日报 2025年09月22日 夏杰长 刘 帅

  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驱动力。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智慧”作为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建设目标之一。《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要求“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广州积极在城市治理、社会民生等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新路径。本文总结广州的经验做法、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创新应用

  政务服务智能化。2025年1月,广州完成全国首个政务领域的DeepSeek国产化适配,广州政务领域已全面铺开DeepSeek大模型的接入工作,率先推动DeepSeek技术在民生服务、城市治理等多个热门政务领域的深度应用与创新实践。目前,在广州政务外网专区,数字广州创新实验室已与多个政务单位建立对接,开展DeepSeek赋能AI应用的合作。广州多个区、政府部门均在积极打造AI应用场景,将“智慧政务”融入市民生活。

  城市治理智能化。广州正倾力打造以“城市大脑”为核心的智能化治理新范式,将分散的城市运行管理能力和交通调控能力进行系统性整合。“穗智管”作为广州城市大脑的实体化平台,其本质是一个汇聚全市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的“数字孪生城市”底座,初步形成了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管理架构。该平台运用AI技术构建了城市治理决策支持系统,已对接全市40个部门共计115个业务系统,建成主题应用26个,归集城市运行数据100亿条,形成了超3000个城市体征数据,建立了涵盖城市管理、应急处置、民生服务等领域的智能决策模型。

  公共服务智能化。人工智能的应用,正推动广州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向更公平、更可及、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着力解决资源分布不均和供给不足的难题。广州多家三甲医院已引入AI辅助影像阅片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对CT影像进行阅片。在教育领域,广州出台《关于深化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的若干措施(2025—2027年)》,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普及”转向“深化”,从“试点”迈向“全域”。

  产业经济智能化。目前,广州重点建设的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已吸引腾讯、阿里巴巴、科大讯飞等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和创新策源能力。该区域不仅是AI技术的研发高地,更是AI应用的“试验田”和“展示窗”,为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困难挑战

  技术与数据层面:应用繁荣下的“双重短板”。广州的AI发展呈现出“应用层繁荣、基础层薄弱”的特点,技术与数据这两大核心要素面临双重短板。一是核心技术与算法公平的隐忧:广州拥有全国领先的AI应用市场,但在AI芯片、开发框架等“根技术”上对外依赖度较高,存在一定风险。二是数据壁垒与质量瓶颈:作为一座超大城市,广州各政府部门较早建立了独立的信息系统,但也存在一定的“数据孤岛”现象。“穗智管”眼下虽已启动整合,但在“深度融通”上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设施层面:算力供给失衡和“新基建”布局不均。首先,算力供给呈现“头部集中、普惠不足”的特点。广州拥有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等顶级算力资源,主要面向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而数量众多、作为AI创新主体的中小微企业,获取低成本、高效率的商业化AI训练和推理算力仍面临较大挑战。其次,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在新旧城区存在差异。比如在人口密集、历史建筑众多的老城区,进行5G基站、物联网传感器的规模化铺设,面临着空间有限、施工协调难度大、改造成本高昂等现实困境,导致全域智能感知的“神经网络”覆盖不均。

  人才层面:本土产业的复合型人才缺口。广州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商贸业为特色的产业结构,迫切需要既懂AI技术又兼备具体产业知识的“AI+X”复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已成为制约广州产业智能化升级的瓶颈。

  对策建议

  在技术和数据层面。针对AI芯片、开发框架等核心技术领域,由市政府牵头设立“AI根技术”攻关专项基金,依托琶洲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本地科研力量,定向支持一批具有长期价值的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改变“重应用、轻基础”的局面。制定AI算法公平性审查办法,建立算法偏见检测与纠正机制。在涉及教育、就业、住房等公共服务的AI应用中,强制要求进行算法公平性评估。建立市级数据统筹管理机制,推动核心敏感数据的深度融合。设立数据共享“负面清单”,明确不涉及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的数据共享准则。建议在市政府层面设立“首席数据官(CDO)”职位,对其授予强有力的跨部门数据统筹和协调权限,负责强制推行统一的数据标准、安全规范和共享协议,并将各部门的数据共享开放程度纳入其年度绩效考核。

  在设施层面。整合现有算力资源,建立统一的算力调度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按需付费、即开即用”的算力服务。政府以财政补贴形式向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放代金券,专项用于购买广州超算中心、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或市场上主流云服务商的AI算力服务,精准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发全社会的AI应用活力。鼓励大型企业、高校将闲置算力资源接入平台共享,对其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针对老城区,推行“微基建”模式,部署智慧灯杆、小型化5G微基站、集约化传感器等新型设施,在不破坏历史风貌和不影响居民生活的前提下,进行“绣花”般的精细化、渐进式数字化改造。设立老城区智能化改造基金,采用“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模式推进。

  在人才层面。启动“人工智能领军人才靶向引进计划”。在人才竞争中,应聚焦自身产业优势,围绕广州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设立“AI+X”专项引才计划。对既懂AI算法又深入理解行业知识的全球顶尖人才及其团队,提供超越常规的、个性化的一揽子政策支持(如产业基金领投、应用场景开放、科研空间定制等),形成“广州产业最需要的人才,在广州得到最好发展”的独特吸引力。

  (作者夏杰长系广州商学院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A12人工智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力量 夏杰长 刘 帅2025-09-22 2 2025年09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