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广州日报 2025年09月08日 谢文新 丘炜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作为。”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文艺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不断推出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以强烈使命担当推动文艺创作迈向高峰。

  心系人民。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这对党的文艺政策的制定和文艺工作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人民群众在作品中“唱主角”,重视并深入挖掘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故事,以人民群众的视角和感受来审视和反映社会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文艺工作者只有牢记这一使命,将人民群众的需要放在首位,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

  一是要亲身体验人民的生活,感受人间的烟火气,切身体会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感和思想。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掌握他们的语言习惯,从而创作出更加贴近人民、反映真实生活的作品。二是要以“接地气”的态度对待文艺创作,将创作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创作中,用好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情节,让人民群众看得懂、喜欢看。同时,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三是要积极鼓励人民群众参与文艺创作,把人民群众作为鉴赏家和评判者,重视他们对于文艺作品的意见和建议。

  观照现实。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因此,文艺创作应更加注重现实题材的选择,与人民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创作现实题材作品时,应注重人民生活的真实性、作品内容的逻辑性以及文学语言的准确性,避免仅凭主观臆想创作“现实想象”作品。诚然,文艺创作需遵循文艺发展规律,关注不同类型观众的喜好以及经济效益,但质量始终是首要考量。文艺创作绝非单纯的娱乐,要重视作品深层内容的价值表达与精神升华,坚持文艺创作的时代性。

  一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人民生活中的真实故事转化为文艺作品。二是文艺作品应触动人心,引发情感共鸣。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情节设置,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三是文艺作品应承载价值导向和社会责任。通过作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人民群众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赓续文化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也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基石。文艺创作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一个守正创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保留精华,剔除糟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艺作品中焕发新的生机。在文艺创作中,现代题材的文艺作品可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运用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同时,应积极探索以现代科技手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资源,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通过营造文化新形态,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新方案。

  此外,应注重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提炼出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元素,为文艺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进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鼓励文艺工作者进行创新,创作出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

  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需要中华文化的当代创造。要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在文化出海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关注海外华侨华人,他们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桥梁。同时,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结合当今世界潮流文化,创作出吸引国外受众的文艺作品,让国外受众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运用互联网技术,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文化“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

  (作者分别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和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A12深刻把握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谢文新 丘炜文2025-09-08 2 2025年09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