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南抗战烽火中汲取制胜智慧

广州日报 2025年09月08日 李翔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族抗战历程中,华南地区的东江抗日武装力量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依靠地方组织、侨胞支援和灵活策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成长起来的一支人民武装。这段历史不仅是一段军事斗争史,更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环境下开展抗战的丰富智慧与卓越领导力。

  东江抗日武装的创建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南特殊环境下开展抗日斗争的成功实践。坚持党的领导,朝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各方力量,依托侨乡优势获取资源支持,积极发展武装力量,这些经验不仅为东江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环境下开展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

  坚定政治原则与灵活策略相统一。东江抗日武装采取了特殊的组织形式和斗争策略,党的领导始终是这支部队的灵魂。无论是在东莞民众抗日自卫团中的秘密工作,还是在惠阳干部训练班中的教育培养,或者是曾生、王作尧等军事骨干的选派,都是在党的严密组织下进行的。部队建立了坚强的党组织体系,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种领导方式,既适应了华南地区的特殊环境,又确保了部队的人民军队性质和政治方向,展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政治智慧。

  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取得抗战胜利,正是在于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于有实事求是的智慧和策略。东江抗日武装的创建历程,正是这种智慧与策略的生动体现。

  坚持政治引领

  注重统一战线与灵活斗争相结合。面对日益变动的国内国际局势,党在白区的工作者注重部队阶级成分、建立并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灵活地武装民众、在沦陷区进行游击斗争、确保党的领导。这一决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不是机械地照搬经验,而是基于华南抗战实际作出的战略调整。其中,有关党务和军事活动的原则,成为中国共产党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在广东从事军事活动、创建武装力量的重要依据。

  党组织将这些原则灵活运用于东江地区,以隐蔽精干、民间带动发展武装的方式,逐步建立巩固党领导下的军事力量。党组织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建军原则,不断加强政治领导和军事训练,使得起初规模不大的武装力量逐步历练成长为东江地区坚持抗战的核心力量。这些原则成为东江抗日武装创建的指导思想,展现了党在宏观战略层面对形势的精准把握。

  坚持策略创新

  借力发展与隐蔽发展相结合。由于无法像华北、华中那样直接部署正规军,党组织创造性地采取借力发展的策略,利用私人关系、同乡纽带和社会资源,发展武装力量,并逐步掌握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以这种方式,创建抗日武装最好是本地人,社会关系越广,越便于工作展开。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华南必须比在华北、华中更加依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力量。

  这一策略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保党的领导不动摇、武装力量听指挥。这样一来,中国共产党在华南的中心工作,变成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后再打入并改造其他地方武装或群团自卫力量。1938年初,东莞县委派党员进入县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工作;同年7月,又通过惠阳青年回乡救亡工作团举办自卫武装干部训练班,培养了150多名骨干。这种借力发展的策略,为党培养了自己的军事人才。特别是在1939年初,曾生、王作尧两部通过谈判获得统一番号。这种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成熟与智慧。

  利用侨乡优势

  凝聚港澳同胞与海外华侨力量。东江地区是著名侨乡,与香港、澳门临近,海外侨胞众多。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这一地区的地缘与人文优势,通过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港澳党组织等多个渠道,广泛动员侨胞支援抗战。1937年,香港惠阳青年会回乡救亡工作团等组织成立,大批港澳青年返回东江地区参加抗战。与此同时,华侨捐助成为东江抗日武装初期最重要的经济来源。1939年初,海外华侨通过宋庆龄转交曾生部队的款项就高达港币20万元。1940年前,曾生和王作尧两支武装的被服、军鞋、药品等物资大部分依靠侨胞捐助。南洋惠侨救乡总会组织的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不仅带回大量物资,还输送了许多专业技术人才。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等组织也成为输送物资、传递情报、动员参军的重要桥梁。

  这种华侨支援抗战的模式,是中国共产党成功运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生动实践。可以说,东江抗日武装是真正意义上“人民战争的产物”,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御外侮的生动体现。

  扎根人民群众

  坚持扎根群众的生存发展之道。在东江抗日武装创建过程中,人民性是这支部队最鲜明的特征。部队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在没有固定军费和粮饷的情况下,部队依靠当地群众支持解决给养问题,同时积极维护群众利益,形成军民一家的良好关系。这种政治本色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组织形态上。部队以地方群众武装的面貌出现,许多战士本来就是当地的农民、工人和学生,与乡土社会有着天然联系。这种组织形式既便于隐蔽发展,又能够迅速获得群众认同,为部队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今天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仅看到了一部艰苦卓绝的华南抗战史,更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克服困难、开拓创新的智慧与勇气。这些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应对复杂国际环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A12从华南抗战烽火中汲取制胜智慧 李翔2025-09-08 2 2025年09月0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