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_b.jpg)
今天,9月3日,一个值得世界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
此时此刻,全球的目光正投向东方——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上午9时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这场庄严的国之大典,不仅是穿越历史的检阅,也是面向未来的宣示;不仅是一国实力的硬核展现,更是人类正义的巨大回响。当礼炮轰鸣、红旗漫天,当列阵昂扬、重器巍然,这些具象化的国家叙事标注出“热血坐标”,炽热而深沉的爱国情怀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激荡在每个人的心中。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弘扬而弥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而爱国主义,正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全球思政的永恒主题。
环顾世界——
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拿破仑有言:“人类最有价值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
诗人海涅说:“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情怀,是各国人民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以思政教育的视角审视,不同国家固因山川地理、文化历史等不同而千差万别,但培养公民对所属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激扬爱国情怀,几乎是所有国家教育体系的核心内涵、基石所在。
聚焦自身——
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主题主线。由己而家,由家而国,由国而天下,这是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也是思政教育最深厚、最动人的底蕴。
它朴素纯粹。不讲条件、不计代价,无关身份、不需理由,始终坚持国重于家、先国后家、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它坚定自觉。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从以身许国的凛然到“做隐姓埋名人”的壮举,中国人的爱国不只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更是自觉行动。只要祖国需要,便可视死如归、百折不挠、毫无保留。
它格局宏大。“天下一家”“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行大道,利天下。秉持这样的天下观,具备这样的家国情怀,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中华民族这份深沉、浓烈的爱国情怀——
源于文化基因。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是放大的“家”,“家”是缩小的“国”。《说文解字》解读:家,居也;国,邦也。前者是繁衍生息的场所、安身立命的港湾;后者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更是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归宿。这份独特的文化密码,让爱国情怀成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有了最具体、最温润的载体,成为思政教育中唤醒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来自千年传承。“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御侮奋争,“地动三河铁臂摇”的热火场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万众一心……千百年来,爱国情怀内化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升华作“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价值抉择,也沉淀在“人心齐,泰山移”“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民间谚语中。这条坚韧的精神纽带,将小家与国家、个体与民族紧密相连;这股不竭的文化涌流,汇聚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品格,沉淀为中华民族不懈的价值追求。
思政教育旨在立德树人。而爱国主义,就是那粒种子、那盏灯、那条根。一家一国,一念一息,都是我们精神的归处。家国情怀,让思政课有温度、有生命,让年轻一代真正理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它让我们在回望中坚定,在感恩中奋发,在传承中创新——这才是真正扎根心灵的教育。
山峰巍然,挺立的是脊梁;民族复兴,昂扬的是精神。“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将爱国主义深植思政教育,便是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信心、信念和一股昂扬向上的精气神,立志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百余年前,《湘江评论》中的发问,至今振聋发聩。今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硝烟已散,精神永存。我们再论思政教育,就是要让爱国主义这把炬火辉煌于史、溢彩于今,照亮征途、闪耀人心。